[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59749.0 | 申请日: | 201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8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高岭;曹正波;张举智;李炜;冯明月;史彦照;马壮;李建朋;张红强;母焕胜;刘磊;梁敬轩;赵娜;李智慧;廖志红;王珏;霍君英;曹书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3;G06F111/1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海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01 | 代理人: | 孟树勋 |
地址: | 05001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隧道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包括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确定围岩主要力学参数;隧址区地应力采用自重地应力场;确定关键监测点;模拟开挖与支护过程;校核模型合理性;将围岩强度除以折减系数,模拟开挖与支护过程;若计算未达到停止条件,则返回上一步并将折减系数增大,直至达到停止条件;提取达到停止条件的前一个折减步的关键点位移;将所得的关键点位移乘以可量测系数作为隧道极限位移,供监控量测预警使用。本发明通过围岩强度折减获得隧道围岩的极限状态和极限位移,易操作、可靠,成本低,能考虑隧道断面型式、埋深、施工工序与支护结构等因素对隧道极限位移的影响,为研究隧道极限位移和建立监控量测预警标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极限 位移 确定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隧道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工艺步骤:①根据隧址区工程地质情况和隧道支护情况,建立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②根据隧道围岩变形已测得的数据,反分析求得围岩力学参数;③隧址区地应力采用自重地应力场,若隧道埋深较大,应根据地应力实测数据,进行隧址区地应力反演,所述地应力反演方法,以实际测点的实测地应力值为基本依据,采用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隧址区进行三维地应力反演,具体的反演过程如下:(I)按自重、水平剪切力、x轴方向作用于模型边界上的构造力与y轴方向作用于模型边界上的构造力四种荷载因素考虑,通过对上述各荷载模式进行三维数值计算,获得用于回归分析的计算应力数据,即数值试验观测值;(II)以下式:
作为各应力分量
回归方程,其中,下标w、x、y、τ分别代表上述四种荷载因素,e代表误差,a、b、c、d为待回归系数,(III)依据实测点的地应力,通过逐步回归计算剔除对反演结果影响不显著的荷载模式,并得出回归系数值及复相关系数,复相关系数应≥0.9;④确定隧道位移监测关键点:中小跨径隧道选拱顶沉降关键点与边墙收敛关键点,大跨径隧道或复杂地质条件隧道选拱顶沉降关键点与边墙收敛关键点;⑤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模拟隧道开挖与支护全过程;⑥校核所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具体方法为:若步骤⑤计算能够收敛,且典型断面的位移等值线云图连续无间断跳跃点,且应力等值线云图均匀无应力集中点,则应判定步骤①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具有准确性,否则应该重新回到步骤①调整模型尺寸、单元大小与类型,并重复步骤⑤;⑦将围岩的强度参数即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除以大于1的折减系数η,重新进行模拟隧道开挖与支护施工过程的有限元计算;⑧若计算达到停止条件,则停止计算,否则回到上一步,并更新折减系数η,计算停止条件是指计算不收敛或关键点位移与折减系数相关关系曲线出现拐点,此时对应的折减系数为临界折减系数。采用“二分法”计算临界折减系数的具体步骤如下:(I)根据实际计算结果设定一个较小初始折减系数η1和一个较大的折减系数η2,在折减系数η1下计算是收敛的,在折减系数η2下计算是不收敛的;(II)令η取η3=(η1+η2)/2,计算该工况下是否已收敛;(III)若η取η3时计算收敛,则令η1=η3;否则令η2=η3;(IV)当η1‑η2≤0.05时,停止计算,并取此时的η1作为临界折减系数,否则回到“二分法”中的第II步继续计算;⑨若围岩强度参数经N次折减,折减系数达到临界折减系数,则第N‑1次折减时的计算结果为隧道围岩稳定的极限状态,即隧道围岩变形的极限状态;⑩隧道极限位移应为计算所得隧道极限状态的各关键点位移与可量测系数的乘积,即提取各关键点位移并乘以可量测系数作为极限位移,供监测量测预警使用,可量测系数ε的计算方法为:ε=(Sa‑S0)/Sa,其中S0是指隧道开挖后至隧道初期支护完成期间监控量测无法测得的隧道的变形,Sa为隧道总变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259749.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