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7459.0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2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龙;李绍才;周家文;缪宁;庄文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4/10 | 分类号: | A01G24/10;A01G24/15;A01G24/20;A01G24/28;A01G24/30;A01G24/35;A01G24/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鱼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4 | 代理人: | 廖斌 |
地址: | 61006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于边坡上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分别开有第一渗透孔和第二渗透孔,且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之间填充有混合有植被种子的基质颗粒层并在基质颗粒层内等间距设置有若干膨胀件;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呈折叠褶皱状,且位于膨胀件正上方的第三薄膜。本发明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陡坡地的植被恢复材料水分调控能力,同时增强植物存活率与生长效果,提升边坡植被恢复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边坡植被 基质颗粒 膨胀件 渗透孔 等间距设置 植物存活率 恢复 水分调控 依次层叠 植被恢复 植被种子 褶皱状 折叠 边坡 填充 生长 | ||
【主权项】:
1.一种用于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于边坡上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分别开有第一渗透孔和第二渗透孔,且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之间填充有混合有植被种子的基质颗粒层,并在基质颗粒层内等间距设置有若干膨胀件;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呈折叠褶皱状,且位于膨胀件正上方的第三薄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267459.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