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入河床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处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1647.7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0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魏洋;柏佳文;吴刚;缪坤廷;张永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深入河床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处置方法,通过在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表面包裹防滑垫圈,安装反力箍形成反力体系,千斤顶对称分节下压加固管,高压冲洗辅助下沉,将多节加固管依次压入河床,高压喷射冲洗干净加固管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间隙及加劲管的内腔后灌注加固材料,完成深入河床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处置。本发明利用桥梁自重提供了加固管下压的反力,无需大型吊装和反力设备,无需大型复杂的钢围堰等临时设施,加固管、加劲管联合设置实现工艺与加固的目的,实现了普通加固技术无法实现的河床以下的桥梁竖向构件加固,整个加固过程无需排水,极大地节省了工程造价。 | ||
搜索关键词: | 竖向构件 加固管 桥梁 反力 河床加固 加劲 河床 千斤顶 表面包裹 防滑垫圈 高压冲洗 高压喷射 工程造价 加固材料 临时设施 钢围堰 多节 内腔 下压 压入 灌注 冲洗 吊装 下沉 对称 排水 联合 | ||
【主权项】:
1.一种深入河床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清理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在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表面包裹防滑垫圈(2),并在防滑垫圈(2)上安装反力箍(3)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一同形成反力体系,反力箍(3)底面安装千斤顶(4),千斤顶(4)下侧设置环形的顶圈(5),通过千斤顶(4)对称分节下压加固管(6),加固管(6)的四周分布设置加劲管(62),采用高压水泵装置(9)对加劲管(62)及加固管(6)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之间的间隙高压冲洗辅助下沉,将多节加固管(6)依次压入河床(8),多节加固管(6)之间采取构造连接,直到满足加固深度为止,高压喷射冲洗干净加固管(6)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的间隙及加劲管(62)的内腔后灌注加固材料(7),完成深入河床(8)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处置,其步骤如下:A.清理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对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的局部区域表面进行打磨清理,去除松散物质,并用酒精或丙酮溶液擦拭干净;B.包裹防滑垫圈:在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的上部立柱局部区域处包裹一层以上防滑垫圈(2),防滑垫圈(2)的高度不小于反力箍(3)的高度;C.安装反力箍:在防滑垫圈(2)的外表面拼装反力箍(3),反力箍(3)通过螺栓(33)紧固,夹紧防滑垫圈(2),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形成反力体系;D.安装千斤顶和顶圈:在反力箍(3)下部对称安装两个以上千斤顶(4),千斤顶(4)下部设置环形的顶圈(5),顶圈(5)位于千斤顶(4)和加固管(6)之间并连接加固管(6)的顶端,其中心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的中心相同;E.下放第一节加固管:将第一节加固管(61)吊装到预定位置,并确保第一加固管(61)的中心位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的轴线,加固管(6)的直径大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的直径,加固管(6)的四周分布设置加劲管(62);F.高压冲洗:采用高压水泵装置(9)对加劲管(62)及加固管(6)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之间的间隙高压冲洗辅助下沉;G.对称下压:以反力箍(3)、防滑垫圈(2)和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组成的结构作为反力装置,通过千斤顶(4),缓慢对称下压,使得该节加固管(6)压入河床(8)内;H.千斤顶卸载复位:千斤顶(4)卸载回油,恢复原位;I.对接下一节加固管:吊装下一节加固管(6)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的位置中心,并与上一节加固管(6)紧密对接,对接时保证设置于加固管(6)四周的加劲管(62)一一对应相接,并确保内部上、下贯通,连接缝密实;J.重复上述步骤F至步骤I,分节下压,直到加固深度满足规定要求为止;K.拆除反力装置:加固深度满足要求后,拆除千斤顶(4)、顶圈(5)、反力箍(3)和防滑垫圈(2);L.清洗:采用高压水泵装置(9)继续冲洗加固管(6)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之间的空隙及加劲管(62)的内腔,清除淤泥等杂质;M.灌注加固材料:在加固管(6)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1)之间的空隙及加劲管(62)的内腔灌注加固材料(7);N.完成加固:待加固材料(7)达到规定强度后,完成深入河床(8)的桥梁竖向构件的加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291647.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