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伴热线缆加工用冷热冲击试验箱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1052.2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3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计成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黑孚电热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伴热线缆加工用冷热冲击试验箱,包括整体框架,所述整体框架内壁的上下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热冲装置总成和冷冲装置总成,所述整体框架的右侧设置有放线装置,所述整体框架的左侧设置有恒温装置,所述整体框架中部内腔设置有操作仓,所述操作仓内腔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冷刮装置和传送密闭板。本发明对聚热罩和聚冷罩的相互使用,能够增加电伴热线缆的热冲和冷冲的效率,使得电伴热线缆受热和受冷更加的均匀,从而提高了冲击的效率,尤其在使用中设置有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使得热量和冷气在分别在聚热罩和聚冷罩内进行分散,使之内部分布均匀,从而将多个电伴热线缆进行均匀的冲击试验。 | ||
搜索关键词: | 整体框架 电伴热 线缆 冷热冲击试验箱 线缆加工 操作仓 聚热罩 风扇 冲击试验 放线装置 恒温装置 冷冲装置 上下两侧 中部内腔 装置总成 左右两侧 受热 刮装置 密闭板 冷气 内壁 内腔 传送 | ||
【主权项】:
1.一种电伴热线缆加工用冷热冲击试验箱,包括整体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框架(1)内壁的上下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热冲装置总成(3)和冷冲装置总成(2),所述整体框架(1)的右侧设置有放线装置(4),所述整体框架(1)的左侧设置有恒温装置(5),所述整体框架(1)中部内腔设置有操作仓(8),所述操作仓(8)内腔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冷刮装置(6)和传送密闭板(7);所述放线装置(4)包括方形框(41),所述方形框(41)内腔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竖杆(43),所述竖杆(43)上套接有牵引轮(44),所述方形框(41)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驱动装置(42),所述驱动装置(42)的输出端与所述竖杆(4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恒温装置(5)包括安装在所述整体框架(1)的左侧的恒温室(51),所述恒温室(51)内壁的上下两侧对应设置有弧形座(52),两个所述弧形座(52)相对一侧中部通过定位轮(53)活动连接,两个所述弧形座(52)相对一侧的前后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纠偏轮(54),所述恒温室(51)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恒温器(55),所述恒温器(55)的风口处设置有扇形风板(56),所述恒温室(51)右侧内壁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线槽(57);所述冷刮装置(6)包括竖隔板(61),所述竖隔板(61)左侧开设两组通道(62),所述通道(62)内侧壁开设有环形槽(63),所述环形槽(63)内套接有环形海绵(64);所述传送密闭板(7)包括整体板(71),所述整体板(71)右侧的前后两侧开设有两组密封槽(72),所述密封槽(72)内套接有密封环;所述操作仓(8)内腔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聚热罩(85)和聚冷罩(81),所述聚热罩(85)内侧壁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多个热风板(87),所述热风板(87)与所述热冲装置总成(3)的出气端连通,所述聚热罩(85)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风扇(88),所述聚热罩(85)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多个第一入口(86),所述聚冷罩(81)内侧壁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多个冷风板(82),所述冷风板(82)与所述冷冲装置总成(2)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冷风板(82)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风扇(84),所述冷风板(82)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入口(83),所述操作仓(8)内且位于聚热罩(85)和聚冷罩(81)之间设置两个隔离板(89),两个所述隔离板(89)之间设置有真空腔(810)。所述聚热罩(85)穿插有连通管(65),所述连通管(65)出气端具有多个分管,多个所述连通管(65)的分管以两个为一组,两个所述连通管(65)的分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环形槽(63)的上下两侧,且所述连通管(65)的分管通过连接管(66)与所述环形槽(63)连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黑孚电热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黑孚电热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401052.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