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试验面建筑构件耐火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22798.1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8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姚松经;白斌;梁文帅;徐文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6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李美英 |
地址: | 3003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试验面建筑构件耐火试验装置,主体结构由炉顶钢结构、炉顶右侧壁钢结构、左侧壁钢结构和底部钢结构固定组成,在主体结构内的炉顶钢结构、右侧壁钢结构、左侧壁钢结构和底部钢结构的面上,分别设有数块耐火模块形成设备耐火保护层,每块耐火模块通过锚固件固定在钢结构上,主体结构前框架为前部试验面,后框架为后部试验面,主体结构顶部的矩形孔为顶部试验面,在主体结构底面上分别开有四个烟道口,在左侧壁钢结构和右侧壁钢结构的外面,分别固定有燃烧及测控系统,左侧和右侧的燃烧及控制系统分别由七个燃烧组组成:本发明具有顶部、前部、后部三个试验面,具备精确控温、节能减排、可对多个垂直和水平试件进行耐火试验等功能。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 试验面 主体结构 右侧壁 左侧壁 耐火试验装置 炉顶钢结构 建筑构件 耐火模块 燃烧 前部 耐火保护层 测控系统 节能减排 控制系统 耐火试验 后框架 矩形孔 锚固件 前框架 烟道口 控温 炉顶 试件 垂直 | ||
【主权项】:
1.一种多试验面建筑构件耐火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1)、燃烧及测控系统(2),所述主体结构(1)由炉顶钢结构(1‑1)、炉顶右侧壁钢结构(1‑2)、左侧壁钢结构(1‑3)和底部钢结构(1‑4)固定在一起组成框架结构,在主体结构(1)内的炉顶钢结构(1‑1)、右侧壁钢结构(1‑2)、左侧壁钢结构(1‑3)和底部钢结构(1‑4)的面上,分别设有数块耐火模块(1‑5)形成设备耐火保护层,每块耐火模块(1‑5)通过锚固件固定在钢结构上,主体结构(1)前框架为前部试验面(1‑9),后框架为后部试验面(1‑10),主体结构(1)顶部的矩形孔为顶部试验面(1‑8),在主体结构(1)底面上分别开有四个烟道口(1‑6),在主体结构(1)左右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间隔对称的设有3个烧嘴孔(1‑7)和3个热电偶孔、2个烧嘴孔(1‑7)和2个热电偶孔、2个烧嘴孔(1‑7)和2个热电偶孔,在左侧壁钢结构(1‑3)和右侧壁钢结构(1‑2)的外面,分别固定有燃烧及测控系统(2);右侧的燃烧及控制系统(2)由七个燃烧组组成:由右A烧嘴(2‑1‑1)、右A顶热电偶(2‑1‑2)和右A侧热电偶(2‑1‑3)组成右A燃烧组(2‑1),右A烧嘴(2‑1‑1)设置在上端的烧嘴孔(1‑7)中,右A顶热电偶(2‑1‑2)和右A侧热电偶(2‑1‑3)的一端分别插入上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右B烧嘴(2‑2‑1)、右B顶热电偶(2‑2‑2)组成右B燃烧组(2‑2),右B烧嘴(2‑2‑1)设置在上端的烧嘴孔(1‑7)中,右B顶热电偶(2‑2‑2)一端插入上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右C烧嘴(2‑3‑1)、右C顶热电偶(2‑3‑2)和右C侧热电偶(2‑3‑3)组成右C燃烧组(2‑3),右C烧嘴(2‑3‑1)设置在上端的烧嘴孔(1‑7)中,右C顶热电偶(2‑3‑2)和右C侧热电偶(2‑3‑3)一端分别插入上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右D烧嘴(2‑4‑1)、右D侧热电偶(2‑4‑2)组成右D燃烧组(2‑4),右D烧嘴(2‑4‑1)设置在中间的烧嘴孔(1‑7)中,右D侧热电偶(2‑4‑2)一端插入中间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右E烧嘴(2‑5‑1)、右E侧热电偶(2‑5‑2)组成右E燃烧组(2‑5),右E烧嘴(2‑5‑1)置在中间的烧嘴孔(1‑7)中,右E侧热电偶(2‑5‑2)一端插入中间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右F烧嘴(2‑6‑1)、右F侧热电偶(2‑6‑2)组成右F燃烧组(2‑6),右F烧嘴(2‑6‑1)设置在下端的烧嘴孔(1‑7)中,右F侧热电偶(2‑6‑2)一端插入下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右G烧嘴(2‑7‑1)、右G侧热电偶(2‑7‑2)组成右G燃烧组(2‑7),右G烧嘴(2‑7‑1)设置在下端的烧嘴孔(1‑7)中,右G侧热电偶(2‑7‑2)一端插入下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燃气管道Ⅰ(2‑15)分别与右A烧嘴(2‑1‑1)、右B烧嘴(2‑2‑1)、右C烧嘴(2‑3‑1)、右D烧嘴(2‑4‑1)、右E烧嘴(2‑5‑1)、右F烧嘴(2‑6‑1)、右G烧嘴(2‑7‑1)的燃气口连接,提供可燃气体;空气管道Ⅰ(2‑16)分别与右A烧嘴(2‑1‑1)、右B烧嘴(2‑2‑1)、右C烧嘴(2‑3‑1)、右D烧嘴(2‑4‑1)、右E烧嘴(2‑5‑1)、右F烧嘴(2‑6‑1)、右G烧嘴(2‑7‑1)的空气口连接,提供空气;右A烧嘴(2‑1‑1)、右B烧嘴(2‑2‑1)、右C烧嘴(2‑3‑1)、右D烧嘴(2‑4‑1)、右E烧嘴(2‑5‑1)、右F烧嘴(2‑6‑1)、右G烧嘴(2‑7‑1)分别通过线路接入集线槽Ⅰ(2‑17)中与各自的接线端子连接;右A顶热电偶(2‑1‑2)、右A侧热电偶(2‑1‑3)、右B顶热电偶(2‑2‑2)、右C顶热电偶(2‑3‑2)、右C侧热电偶(2‑3‑3)、右D侧热电偶(2‑4‑2)、右E侧热电偶(2‑5‑2)、右F侧热电偶(2‑6‑2)和右G侧热电偶(2‑7‑2)分别通过线路接入集线槽Ⅰ(2‑17)中与各自的接线端子连接;左侧的燃烧及控制系统由七个燃烧组组成:由左A烧嘴(2‑8‑1)、左A顶热电偶(2‑8‑2)和左A侧热电偶(2‑8‑3)组成左A燃烧组(2‑8),左A烧嘴(2‑8‑1)设置在上端的烧嘴孔(1‑7)中,左A顶热电偶(2‑8‑2)和左A侧热电偶(2‑8‑3)一端分别插入上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左B烧嘴(2‑9‑1)、左B顶热电偶(2‑9‑2)组成左B燃烧组(2‑9),左B烧嘴(2‑9‑1)设置在上端的烧嘴孔(1‑7)中,左B顶热电偶(2‑9‑2)一端插入上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左C烧嘴(2‑10‑1)、左C顶热电偶(2‑10‑2)和左C侧热电偶(2‑10‑3)组成左C燃烧组(2‑10),左C烧嘴(2‑10‑1)设置在上端的烧嘴孔(1‑7)中,左C顶热电偶(2‑10‑2)和左C侧热电偶(2‑10‑3)一端分别插入上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左D烧嘴(2‑11‑1)、左D侧热电偶(2‑11‑2)组成左D燃烧组(2‑11),左D烧嘴(2‑11‑1)设置在中间的烧嘴孔(1‑7)中,左D侧热电偶(2‑11‑2)一端插入中间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左E烧嘴(2‑12‑1)、左E侧热电偶(2‑12‑2)组成左E燃烧组(2‑12),左E烧嘴(2‑12‑1)设置在中间的烧嘴孔(1‑7)中,左E侧热电偶(2‑12‑2)一端插入中间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左F烧嘴(2‑13‑1)、左F侧热电偶(2‑13‑2)组成左F燃烧组(2‑13),左F烧嘴(2‑13‑1)设置在下端的烧嘴孔(1‑7)中,左F侧热电偶(2‑13‑2)一端插入下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由左G烧嘴(2‑14‑1)、左G侧热电偶(2‑14‑2)组成左G燃烧组(2‑14),左G烧嘴(2‑14‑1)设置在下端的烧嘴孔(1‑7)中,左G侧热电偶(2‑14‑2)一端插入下端的热电偶孔中并伸入到主体结构(1)内;燃气管道Ⅱ(2‑18)分别与左A烧嘴(2‑8‑1)、左B烧嘴(2‑9‑1)、左C烧嘴(2‑10‑1)、左D烧嘴(2‑11‑1)、左E烧嘴(2‑12‑1)、左F烧嘴(2‑13‑1)和左G烧嘴(2‑14‑1)的燃气口连接,提供可燃气体,空气管道Ⅱ(2‑19)分别与左A烧嘴(2‑8‑1)、左B烧嘴(2‑9‑1)、左C烧嘴(2‑10‑1)、左D烧嘴(2‑11‑1)、左E烧嘴(2‑12‑1)、左F烧嘴(2‑13‑1)和左G烧嘴(2‑14‑1)的空气口连接,提供空气,左A烧嘴(2‑8‑1)、左B烧嘴(2‑9‑1)、左C烧嘴(2‑10‑1)、左D烧嘴(2‑11‑1)、左E烧嘴(2‑12‑1)、左F烧嘴(2‑13‑1)和左G烧嘴(2‑14‑1)分别通过线路接入集线槽Ⅱ(2‑20)中与各自的接线端子连接;左A顶热电偶(2‑8‑2)、左A侧热电偶(2‑8‑3)、左B顶热电偶(2‑9‑2)、左C顶热电偶(2‑10‑2)、左C侧热电偶(2‑10‑3)、左D侧热电偶(2‑11‑2)、左E侧热电偶(2‑12‑2)、左F侧热电偶(2‑13‑2)和左G侧热电偶(2‑14‑2)分别通过线路接入集线槽Ⅱ(2‑20)中与各自的接线端子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未经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422798.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