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流式大数据的并行概率变分软测量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6698.6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7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葛志强;杨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流式大数据的并行概率变分软测量建模方法,该方法在原始的变分有监督因子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引入流式更新方法和对称相对熵,根据实际流式大数据的变化而实时更新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和决定先验分布的选择,从而实现模型的自适应更新,并结合并行计算策略,进一步提高模型更新效率;本发明能够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流式大数据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模型性能,并结合并行计算策略提高了模型更新效率,达到了面对流式大数据自适应软测量的目的。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流式大 数据 并行 概率 变分软 测量 建模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面向流式大数据的并行概率变分软测量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行概率变分软测量建模方法步骤如下:(1)初始化先验超参数a,b,ρ,变分超参数λ和τ,并收集历史工业过程中的训练数据Fnm=[X,Y]T,Fnm∈RN×M,N表示样本个数,M表示过程变量个数,R表示实数集;(2)将训练数据F分为Z个数据块,并通过下式计算求得变分超参数λ和τ:其中,表示隐变量,t的均值,表示隐变量t的方差,τm表示噪声方差,<Wm>表示负载矩阵Wm的期望,<μm>表示均值μm的期望且Fmn表示训练数据,I表示单位矩阵,L为并行计算的参数部分。其中,表示负载矩阵Wm的均值,表示负载矩阵Wm的方差,<tn>表示隐变量t的期望即diag<α>表示α的对角矩阵,S为并行计算的参数部分。其中,和表示α的参数,其中,表示μm均值,表示μm方差,H为并行计算的参数部分。其中,Q为τm并行计算的参数部分。(3)将步骤(2)中Z个数据块中的变分超参数λ和τ整合,并不断保持参数更新直到最大变分上界收敛或者迭代次数达到最大并得到后验分布q(θ),其中如下式所示:其中,Eq(Θ)表示参数期望,lnp(F,Θ)表示联合概率分布的对数似然,lnq(Θ)变分参数概率分布的对数似然;(4)当新过程变量Xnew到来时,隐因子可由下式得到:其中,λt表示隐因子的期望,τx表示x上噪声方差,<Wx>表示x上负载矩阵的期望,<μx>表示x上均值的期望;那么软测量预测结果为:其中,<Wy>表示y上负载矩阵的期望,<μy>表示y上均值的期望;(5)当质量变量Ynew的输出获得时得到新训练数据Fnew=(Xnew,Ynew),将步骤(3)得到的后验分布q(θ)作为此次的先验分布,并将新训练数据再次分为Z个数据块,通过下式并行计算策略求得L,S,Q,H更新参数t,W,μ,τ,其中参数W,μ的更新公式变更为:这里,λ*表示通过计算新训练数据Fnew得到的后验分布。(7)对上述数据块Z求得的参数进行整合并不断更新参数直到更新模式下的最大变分上界收敛或者迭代次数达到最大,其中为:(7)通过下式计算新旧分布之间的对称相对熵:当结果KL(old,new)小于设定的阈值SKLts时,通过步骤(5)和(6)更新参数;否则,初始化参数λ的先验;(8)当有新数据集获得时,重复步骤(4)‑(7),从而实现自适应并行软测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426698.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