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维集成高压碳化硅模块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8016.5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6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来利;侯晓东;赵成;王见鹏;马定坤;杨成子;杨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5/16 | 分类号: | H01L25/16;H01L23/488;H01L21/6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范巍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集成高压碳化硅模块封装结构,其包括自上而下的源极基板、芯片子模块、上驱动端子、上驱动基板、陶瓷外壳、可集成水冷散热器的金属基板、进水口、出水口、芯片子模块、下驱动端子、下驱动基板、漏极基板,其中芯片子模块由驱动连接基板、功率源极金属块、驱动栅极金属柱、驱动源极金属柱、碳化硅裸片、绝缘结构等组成。采用三维集成结构让回路不收二维布局的局限,寄生参数大幅降低;采用集成水冷散热器的中间基板能保证每层芯片都是双面散热结构,提高模块的散热效率;采用外接解耦电容组,减小电压振荡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模块内部的可靠性;采用金属平板作为引出端子,能够与现有的电网输变电系统相兼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集成 高压 碳化硅 模块 封装 结构 | ||
【主权项】:
1.一种三维集成高压碳化硅模块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源极基板(1)、外壳(3)、金属基板(8)、漏极基板(5)和驱动层,金属基板(8)设置于外壳(3)内,源极基板(1)和漏极基板(5)分别与外壳(3)的两端密封连接;驱动层包括第一驱动层和第二驱动层,第一驱动层和第二驱动层结构相同,均包括驱动基板和芯片子模块,驱动基板和芯片子模块构成半桥结构,驱动基板上设置有驱动端子,驱动端子贯穿外壳(3)并伸出于外壳(3):芯片子模块包括驱动连接基板(20)、功率源极金属块(21)、驱动栅极金属柱(22)、驱动栅极金属柱(23)、碳化硅裸片(24)和绝缘结构(25),驱动栅极金属柱(22)的一端和驱动栅极金属柱(23)的一端分别与碳化硅裸片(24)上的栅极(24‑1)和源极(24‑2)烧结,功率源极金属块(21)的一端与碳化硅裸片(24)上的源极(24‑2)烧结,驱动连接基板(20)与驱动栅极金属柱(22)的另一端和驱动栅极金属柱(23)的另一端均烧结,碳化硅裸片(24)的四周设置绝缘结构(25);驱动连接基板(20)与驱动基板烧结,功率源极金属块(21)的另一端贯穿驱动基板;第一驱动层和第二驱动层均设置于外壳(3)内,第一驱动层设置于源极基板(1)与金属基板(8)之间,第一驱动层的功率源极金属块(21)的另一端与源极基板(1)烧结,第一驱动层的碳化硅裸片(24)的漏极(24‑3)与金属基板(8)烧结;第二驱动层设置于漏极基板(5)与金属基板(8)之间,第二驱动层的功率源极金属块(21)的另一端与金属基板(8)烧结,第二驱动层的碳化硅裸片(24)的漏极(24‑3)与漏极基板(5)烧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428016.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