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直算法的低压配电网线损和偷漏电点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1986.X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7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邓宏伟;邓朝尹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宏伟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G01R31/52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左正超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青***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直算法的低压配电网线损和偷漏电点的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监测技术领域。其中,基于直算法的低压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包括直链的线损计算和支链的线损计算;将计算获得的所述直链的线损与所述支链的线损相加,获得所述配电网络的总线损;基于直算法的低压配电网偷漏电点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电压与测量电压的层层比对,逐渐接近,最终找到偷漏电点。该基于直算法的低压配电网线损和偷漏电点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获知每一个低压配电网的线损以及偷漏电情况,为供电企业进行配电网优化及整改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增收,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算法 低压配电 网线 漏电 计算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直算法的低压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直链的线损计算,其中所述直链为除第一个节点外,其余节点的R端均依次连接到上一个节点的A端所构成的电网链,所述直链的线损计算包括:步骤(1‑1):初始化,计算各线路段的矩阵,设置线路段总损耗为零;步骤(1‑2):将所述直链上所有负载节点的电压、分布式电源节点的电压设置为配电变压器出线电压;步骤(1‑3):根据负载节点的电压和负载功率,计算负载的矩阵;步骤(1‑4):根据分布式电源节点的电压和输出功率,计算分布式电源的矩阵;步骤(1‑5):将所述直链上各节点的矩阵依次相乘,获得所述直链的总矩阵[A]=[Y1]·[Y2]…[Yi]…[Yn],其中[Yi]为第i个节点的矩阵;步骤(1‑6):基于所述直链的总矩阵计算所述直链的起端计算电流,其计算过程如下:由直链的关系可得,直链的起端电压、起端电流与直链的末端电压和末端电流的关系如下:
其中,Ua1、Ub1、Uc1表示起端电压,Ia1、Ib1、Ic1表示起端电流,Ua2、Ub2、Uc2表示末端电压,Ia2、Ib2、Ic2表示末端电流;转为直链方程:
根据条件,Ua1、Ub1、Uc1已知,Ia2=0、Ib2=0、Ic2=0;则
则起端电流
步骤(1‑7):基于所述直链的起端电压和起端计算电流,按照节点的连接顺序,前一个节点的末端计算电压、末端计算电流等于后一个节点的起端计算电压、起端计算电流,逐个计算每个所述节点的末端计算电压、末端计算电流;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Yi]表示第i个节点的矩阵,[Yi]‑1表示第i个节点的逆矩阵,Ui,a1、Ui,b1、Ui,c1、Ii,a1、Ii,b1、Ii,c1表示第i个节点的起端计算电压、起端计算电流,Ui,a2、Ui,b2、Ui,c2、Ii,a2、Ii,b2、Ii,c2表示第i个节点的末端计算电压、末端计算电流;基于每个所述节点的起端计算电压、起端计算电流、末端计算电压和末端计算电流计算获得每个所述节点的计算电压、计算功率损耗,即所述节点的潮流;步骤(1‑8):将所有所述线路段节点的计算功率损耗相加,获得所述直链的总线损;步骤(1‑9):将直链的总线损与上次直链的总线损做比较,若无变化,则转结束;步骤(1‑10):基于步骤(1‑7)中获得的每个所述节点的计算电压,重复步骤(1‑3)~步骤(1‑9);(2)支链的线损计算,其中所述支链为连接到某节点B端的直链,叫所述节点的支链,所述支链的线损计算包括:步骤(2‑1):设支链总矩阵
则得方程组
由于支链末端电流为零,即
所以
由
令![]()
![]()
![]()
![]()
变型可得
令K11=Y14‑Y13·Y34‑Y12·(Y24‑Y23·Y34)、K12=‑Y13·Y35‑Y12·(Y25‑Y23·Y35)、K13=‑Y13·Y36‑Y12·(‑Y23·Y36)、K14=Y17‑Y13·Y37‑Y12·(Y27‑Y23·Y37)K21=Y24‑Y23·Y34、K22=Y25‑Y23·Y35、K23=‑Y23·Y36、K24=Y27‑Y23·Y37K31=Y34、K32=Y35、K33=Y36、K34=Y37可得
则:
那么![]()
令M11=b41·K11+b42·K21+b43·K31、M12=b41·K12+b42·K22+b43·K32、M13=b41·K13+b42·K23+b43·K33、M14=b41·K14+b42·K24+b43·K34+b47M21=b51·K11+b52·K21+b53·K31、M22=b51·K12+b52·K22+b53·K32、M23=b51·K13+b52·K23+b53·K33、M24=b51·K14+b52·K24+b53·K34+b57M31=b61·K11+b62·K21+b63·K31、M32=b61·K12+b62·K22+b63·K32、M33=b61·K13+b62·K23+b63·K33、M34=b61·K14+b62·K24+b63·K34+b67则
那么支链的转换矩阵
步骤(2‑2):基于步骤(1)中直链的计算方法获得所述支链所接当前节点的末端电压和末端电流;步骤(2‑3):将所述支链的转换矩阵的逆矩阵乘以所述当前节点的末端电压和末端电流,获得所述当前节点所在主链上后一节点的起端电压和起端电流;步骤(2‑4):以所述当前节点的末端电压作为所述支链的起端电压,以所述当前节点的末端电流与所述后一节点的起端电流的差值作为所述支链的起端电流,利用步骤(1)中直链的线损计算方法计算获得所述支链的线损;步骤(3):将所述直链的线损与所述支链的线损相加,获得所述配电网的总线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宏伟,未经邓宏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521986.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