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复合受力下的截面极限承载判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89407.5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3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童根树;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铁木辛柯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2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复合受力下的截面极限承载判断方法。首先判断L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的极限强度能否满足承载需求:接着计算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的应力比,并进行以下判断:当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的应力比ρ≤1.0时,则L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双向弯矩和轴力联合作用下的截面极限承载能力满足受力需求;若应力比ρ1.0时,则L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双向弯矩和轴力联合作用下的截面极限承载能力不满足受力需求。本发明提出的L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极限承载能力判断公式填补了现有结构设计技术的空白,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结果吻合较好,极大提高了异形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混凝土 复合 受力下 截面 极限 承载 判断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L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复合受力下的截面极限承载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对于在双向弯矩和轴力联合作用下的L形钢管混凝土柱,采用以下公式来判断L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的极限强度能否满足承载需求:式中:P——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力设计值;Pu——L形钢管混凝土柱全截面受压承载力;p——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力设计值与全截面受压承载力之比;接着,根据L形钢管混凝土柱所受的弯矩Mx、My,按照弯矩的数值所处的区间范围,采用下列公式计算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的应力比ρ:当Mx2≤Mx≤Mx1,My1≤My≤My2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一应力比ρ1:α1=2‑p式中:Mx——L形钢管混凝土柱绕第一个弯曲轴的弯矩;My——L形钢管混凝土柱绕第二个弯曲轴的弯矩;Mx1——当L形钢管混凝土的L形截面的翼缘侧混凝土受压且塑性中性轴平行于第一个弯曲轴时,L形钢管混凝土的L形截面绕第一个弯曲轴的最大抗弯承载力;My1——与Mx1相对应的L形截面绕第二个弯曲轴的抗弯承载力;Mx2——与My2相对应的L形截面绕第一个弯曲轴的抗弯承载力;My2——当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的腹板侧混凝土受压且塑性中性轴平行于第二个弯曲轴时,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绕第二个弯曲轴的最大抗弯承载力;当Mx3≤Mx≤Mx2,My3≤My≤My2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二应力比ρ2:α2=1.6+0.5p式中:Mx3——当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的翼缘侧混凝土受拉且塑性中性轴平行于第一个弯曲轴时,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绕第一个弯曲轴的最小抗弯承载力;My3——与Mx3相对应的L形截面绕第二个弯曲轴的抗弯承载力;当Mx3≤Mx≤Mx4,My4≤My≤My3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三应力比ρ3:α3=1.6+2p/3式中:Mx4——与My4相对应的L形截面绕第一个弯曲轴的抗弯承载力;My4——当L形截面的腹板侧混凝土受拉,且塑性中性轴平行于第二个弯曲轴时,L形截面绕第二个弯曲轴的最小抗弯承载力;当Mx4≤Mx≤Mx1,My4≤My≤My1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四应力比ρ4:α4=2‑p式中:α1、α2、α3、α4——与p有关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计算参数;ρ1、ρ2、ρ3、ρ4——当弯矩Mx和My分别位于不同数值区间时的L形截面应力比计算值;最后采用以下公式获得应力比ρ:ρ=ρ2,orρ4,or max(ρ1,ρ3)≤1式中:ρ——L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应力比;并进行以下判断:当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的应力比ρ≤1.0时,则L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双向弯矩和轴力联合作用下的截面极限承载能力满足受力需求;若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L形截面的应力比ρ>1.0时,则L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双向弯矩和轴力联合作用下的截面极限承载能力不满足受力需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铁木辛柯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铁木辛柯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589407.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