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取降温空气来制冷和制取冲击力气流来降低阻力的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08170.8 | 申请日: | 2019-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5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徐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丹 |
主分类号: | B60H1/32 | 分类号: | B60H1/32;B60K11/06;B62D35/00;B62D37/02;H01M10/613;H01M10/625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王理君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功能空气流道段制取降温空气来制冷和制取冲击力气流来降低空气阻力和升力的车辆,利用伯努利方程中的空气流速变化而空气自身温度变化的原理和技术制取降温空气来制冷,制取冲击力气流冲击车尾的尾流区、制取冲击力气流冲击车身的涡流区域来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和升力,达到车辆节能和安全的目的。 | ||
搜索关键词: | 制取 冲击力 制冷 空气阻力 气流冲击 升力 伯努利方程 空气流道 空气流速 涡流区域 尾流区 车尾 车身 节能 安全 | ||
【主权项】:
1.制取降温空气来制冷和制取冲击力气流来降低阻力的车辆,其特征是:车辆上设置的全部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空气流道设置为功能空气流道段,功能空气流道段具备第一百功能、第一百零一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功能;第一百功能为利用空气流速变化而空气自身温度变化的特性制取降温空气来制冷的功能;第一百零一功能为具备形成冲击力气流冲击车尾的尾流区、具备形成冲击力气流冲击车身的涡流区域中的至少一种达到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升力中的至少一种的功能;功能空气流道段按功能区分为制冷空气流道段、冲击力气流空气流道段中的至少一种;车身外部的空气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所述每个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实现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一实现方式、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二实现方式、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五实现方式、功能空气流道段第六实现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实现方式或者每个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实现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三实现方式、功能空气流道段第四实现方式、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七实现方式、功能空气流道段第八实现方式中的一种实现方式;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一实现方式为空气流道具备至少一段或至少一个第一加速空气流道而形成,所述第一加速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小于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第一加速空气流道内的空气的流速大于空气流道进气口处的空气的流速;第一加速空气流道位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二实现方式为空气流道具备至少一段或至少一个第一加速空气流道而且第一加速空气流道、具备第一加速空气流道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种设置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设置的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启动或关停;启动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使进入空气流道的气流、使进入第一加速空气流道的气流中的至少一种加速或减速;所述第一加速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小于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第一加速空气流道位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设置的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设置在第一加速空气流道外部、第一加速空气流道内部、空气流道外部、空气流道内部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三实现方式为所述空气流道设置为第二加速空气流道而形成,第二加速空气流道为所述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大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的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加速空气流道进气口处的空气的流速小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的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速;功能空气流道段第四实现方式为所述空气流道设置为第二加速空气流道而且第二加速空气流道外部、第二加速空气流道内部中的至少一种设置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第二加速空气流道为所述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大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的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而形成的空气流道;设置的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启动或关停;启动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使进入第二加速空气流道的气流加速或减速;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五实现方式为空气流道具备至少一段或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空气流道而形成,所述第一特征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等于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第一特征空气流道位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功能空气流道段第六实现方式为空气流道具备至少一段或至少一个第一特征空气流道而且设置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设置的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启动或关停;启动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使进入空气流道的气流、使进入第一特征空气流道的气流中的至少一种加速或减速;设置的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设置在空气流道外部、空气流道内部、第一特征空气流道外部、第一特征空气流道内部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特征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等于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第一特征空气流道位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七实现方式为空气流道设置为第二特征空气流道而形成,所述第二特征空气流道为所述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的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而形成的空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第八实现方式为空气流道设置为第二特征空气流道而且第二特征空气流道外部、第二特征空气流道内部中的至少一种设置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设置的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启动或关停;启动至少一个风机、至少一个风扇中的至少一种使进入第二特征空气流道的气流加速或减速;所述第二特征空气流道为所述空气流道进气口的横截面积小于等于空气流道进气口之后的空气流道的横截面积而形成的空气流道;所述空气流道设置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功能空气流道段的排气口按横截面积变化的设置方式为收敛形排气口、扩散形排气口、收敛——扩散形排气、拉瓦尔形排气口、扩散——收敛形排气口、排气口前后横截面积不变化的排气口、排气口与其前方相连的空气流道横截面积一致式排气口、管嘴式排气口;管嘴式排气口为圆柱形外管嘴、圆柱形内管嘴、圆锥形收缩管嘴、圆锥形扩张管嘴、流线形管嘴、收敛——扩散管嘴、拉瓦尔形管嘴、扩散——收敛管嘴中的至少一种;车辆为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压缩空气动力汽车中的至少一种;每个功能空气流道段的横截面积小于4平方米,每个功能空气流道段的长度小于25米;所述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第一百功能实现方式为第一制冷方式至第三十一制冷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制冷方式:一部分车辆内部空间的空气再利用这部分空气为回风;回风道是车辆上设置的输送回风的空气流道;通风换气与空调系统、新风空气流道均具备输送车身外部的新风至车身内部的功能;车身上设置的输送第一制冷方式至第三十一制冷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制冷方式处理过的适宜空气至车身内部空间、车身外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的空气流道、空气容器均为主风道;主风道具备所属的进气口、支主风道、排气流道、排气口中的至少一种;空气混合器为车身上设置的用于空气处理和输送的空气流道、用于空气处理和输送的容器、用于设置全部空调系统和局部空调系统的风道中的至少一种;空气混合器、功能空气流道段、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均设置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进气流道、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气流道中的至少一种;回风流入空气混合器的方式为经过回风道与空气混合器连通方式、经过空气混合器的进气口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流入;回风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方式为经过回风道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方式连通方式、经过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进气口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流入;新风流入空气混合器的方式为经过新风空气流道与空气混合器连通方式、经过空气混合器的进气口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流入;新风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方式为经过新风空气流道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方式连通方式、经过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进气口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的夹套或夹层内的空气流入主风道通过夹套或夹层与主风道连通;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内部空间为一个无分隔整体空间或夹套或夹层内部空间设置至少一个空间分隔板,使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夹套或夹层内部空间被分割成至少两个相连通的空间或被分割成至少两个隔绝的空间;回风道、新风空气流道、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功能空气流道段、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的夹套或夹层、主风道、排风道、第三百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种设置风机、风扇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回风道、新风空气流道、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功能空气流道段、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的夹套或夹层、主风道、排风道、第三百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种不设置风机、风扇;车辆内部空间为进气舱、前舱、驾驶舱、电池组内部空间、前置电动机舱、车尾电动机舱、后行李舱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连通第一空气混合器,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再由第一空气混合器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三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连通第一空气混合器,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新风、回风中的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空气混合器内的空气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四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排气口,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夹套或夹层再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五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排气口,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夹套或夹层,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夹套或夹层内的空气再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六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排气口,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夹套或夹层与第一空气混合器连通,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夹套或夹层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第一空气混合器、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空气混合器内的空气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七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排气口,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夹套或夹层与第一空气混合器连通,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夹套或夹层,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第一空气混合器、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空气混合器内的空气流向夹套或夹层、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夹套或夹层内的空气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八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排气口,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排气口或排气流道,夹套或夹层与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连通,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降温空气流入夹套或夹层,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空气混合器内的空气流向夹套或夹层、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夹套或夹层内的空气流入主风道、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二空气混合器与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连通;第九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与车辆内部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十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排气口,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与流入夹套或夹层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降温空气再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一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排气口,夹套或夹层与第一空气混合器连通,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第一空气混合器、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与流入夹套或夹层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降温空气再流入设置的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一空气混合器内部的空气再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二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与第一空气混合器连通,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一空气混合器内的空气流向夹套或夹层、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与流入夹套或夹层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降温空气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三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与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都连通,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主风道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空气混合器内的空气流向夹套或夹层、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与流入夹套或夹层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降温空气流入主风道、第一空气混合器、第二空气混合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二空气混合器与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连通;第十四制冷方式为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全部或局部放置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三百空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吹拂第三百空气流道, 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内部空气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五制冷方式为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全部或局部放置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吹拂第三百空气流道,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中的至少一种再流入第三百空气流道,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内部空气流入第二空气混合器、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二空气混合器连通,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第二空气混合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六制冷方式为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全部或局部放置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吹拂第三百空气流道,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三百空气流道,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内部空气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一空气混合器连通,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第一空气混合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七制冷方式为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全部或局部放置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中的至少一种再流入第三百空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吹拂第三百空气流道, 功能空气流道段与第三百空气流道连通,一部分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流入第三百空气流道或者一部分第三百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或者第三百空气流道内的空气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互相流入,然后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内部空气流入第二空气混合器、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二空气混合器连通,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第二空气混合器、第一空气混合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八制冷方式为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全部或局部放置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三百空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吹拂第三百空气流道, 功能空气流道段与第三百空气流道连通,一部分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流入第三百空气流道或者一部分第三百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或者第三百空气流道内的空气与功能空气流道段的内部运动空气互相流入,然后第三百空气流道的内部空气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一空气混合器连通,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主风道、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的夹套或夹层、第一空气混合器、车辆内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十九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进气口或进气流道,新风、回风中的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第二十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进气口或进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连通第一空气混合器,新风、回风中的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再由第一空气混合器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第二十一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或进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进气口或进气流道,新风、回风中的中的至少一种流入夹套或夹层再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第二十二制冷方式为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设置夹套或夹层,夹套或夹层设置进气口或进气流道,功能空气流道段设置进气口或进气流道,夹套或夹层与第一空气混合器连通,新风、回风中的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再流入夹套或夹层再流入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第二十三制冷方式为车顶盖、车门、车门拉手、前柱、中柱、后柱、进气舱盖、天窗盖、后行李舱盖、前翼子板、车底盖板、前保险杠、后保险杠、车底地板、散热器格栅、外视镜、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电池组下表面、后翼子板、车顶行李架、上边梁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为功能空气流道段,新风、回风中的至少一种流入设置的功能空气流道段,车身外部运动空气吹拂设置的功能空气流道段,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空气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车辆外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十四制冷方式为车顶盖、车门、车门拉手、前柱、中柱、后柱、进气舱盖、天窗盖、后行李舱盖、散热器格栅、外视镜、雷达、摄像头、传感器、前翼子板、车底盖板、前保险杠、后保险杠、车底地板、电池组下表面、后翼子板、车顶行李架、上边梁中的至少一种设置为功能空气流道段,新风、回风中的中的至少一种流入设置的功能空气流道段,新风、回风中的中的至少一种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车身外部运动空气吹拂设置的功能空气流道段,功能空气流道段的管壁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功能空气流道段内的空气流入第一空气混合器再流入主风道、车辆内部空间、车辆外部空间中的至少一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丹,未经徐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70817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空调尾吸式进气系统
- 下一篇:一种风门及具有该风门的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