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91087.6 | 申请日: | 2019-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7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公绪金;董玉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7/08 | 分类号: | F25B17/08;F25B37/00;F25B41/00;F25B49/04 |
代理公司: | 23109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28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及方法,涉及吸附制冷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传统吸附式制冷技术能效比(COP)不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的问题。包括冷热源系统和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包括吸附床I、吸附床II和末端制冷系统,吸附床I包括箱体I、翅片I、主传质管I、辅传质管I和U型水管I,吸附床II包括箱体II、翅片II、主传质管II、辅传质管II和U型水管II,末端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I;吸附床I和吸附床II交替连续运行,实现连续制冷过程。本发明可获得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及方法。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床 传质 吸附式制冷系统 复合吸附剂 吸附式制冷 活性炭 制冷系统 石墨烯 致密化 翅片 冷凝器和蒸发器 吸附式制冷技术 冷热源系统 连续制冷 吸附制冷 能效比 改进 | ||
【主权项】:
1.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冷热源系统和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所述冷热源系统包括冷源系统和热源系统,冷源系统包括冷却水箱(A-1)和循环水泵I(A-2),热源系统包括热水箱(B-1)和循环水泵II(B-2);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包括吸附床I(C-1)、吸附床II(C-2)和末端制冷系统,所述吸附床I(C-1)包括箱体I(C-1-1)、翅片I(C-1-3)、主传质管I(C-1-4)、辅传质管I(C-1-4′)和U型水管I(C-1-5),所述吸附床II(C-2)包括箱体II(C-2-1)、翅片II(C-2-3)、主传质管II(C-2-4)、辅传质管II(C-2-4′)和U型水管II(C-2-5),所述末端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E-1)和蒸发器I(E-2);/n所述主传质管I(C-1-4)的一端垂直穿设在吸附床I(C-1)的顶端的中心,主传质管I(C-1-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C-1)的内部,辅传质管I(C-1-4′)的一端水平穿设在吸附床I(C-1)的底部的一侧,辅传质管I(C-1-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C-1)的内部,吸附床I(C-1)的内部竖直设置有U型水管I(C-1-5),U型水管I(C-1-5)的两个端头穿过吸附床I(C-1)的顶端,两个端头分别为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和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吸附床I(C-1)的箱体I(C-1-1)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件;所述主传质管II(C-2-4)的一端垂直穿设在吸附床II(C-2)的顶端的中心,主传质管II(C-2-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I(C-2)的内部,辅传质管II(C-2-4′)的一端水平穿设在吸附床II(C-2)的底部的一侧,辅传质管II(C-2-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I(C-2)的内部,吸附床II(C-2)的内部垂直设置有U型水管II(C-2-5),U型水管II(C-2-5)的两个端头穿设在吸附床II(C-2)的顶端,两个端头分别为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和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吸附床I(C-1)的箱体II(C-2-1)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件;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通过管路分别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和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通过管路分别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和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n所述热水箱(B-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I(a1)和电磁阀XIII(a13),热水箱(B-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VI(a6)、电磁阀VII(a7)、循环水泵I(A-2)和电磁阀XIV(a14),热水箱(B-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V(a5)、电磁阀VIII(a8)和电磁阀XV(a15),热水箱(B-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IV(a4)、循环水泵II(B-2)和电磁阀XVI(a16);所述冷却水箱(A-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XI(a11)、电磁阀II(a2)和电磁阀XIII(a13),冷却水箱(A-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IX(a9)、循环水泵I(A-2)和电磁阀XIV(a14),冷却水箱(A-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XII(a12)和电磁阀XV(a15),冷却水箱(A-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XVI(a16)、循环水泵II(B-2)、电磁阀III(a3)和电磁阀X(a10);/n冷却水箱(A-1)的III号口通过管路IX(9)与冷凝器(E-1)的的III号口连通,冷凝器(E-1)的IV号口通过管路X(10)与冷却水箱(A-1)的IV号口连通,吸附床I(C-1)的主传质管I(C-1-4)和辅传质管I(C-1-4′)通过管路XI(11)和管路XII(12)与蒸发器I(E-2)连通,所述管路XII(12)上设置有真空隔膜阀I(a17),吸附床I(C-1)的主传质管I(C-1-4)和辅传质管I(C-1-4′)通过管路XI(11)和管路XIII(13)与冷凝器(E-1)的I号口连通,所述管路XIII(13)上设置有真空隔膜阀III(a19),吸附床II(C-2)的主传质管II(C-2-4)和辅传质管II(C-2-4′)通过管路XIV(14)和管路XVII(17)与蒸发器I(E-2)连通,所述管路XVII(17)上设置有真空隔膜阀II(a18),吸附床II(C-2)的主传质管II(C-2-4)和辅传质管II(C-2-4′)通过管路XIV(14)和管路XVIII(18)与冷凝器(E-1)的II号口连通,所述管路XVIII(18)上设置有真空隔膜阀IV(a20),蒸发器I(E-2)和冷凝器(E-1)通过节流阀(E-3)连通。/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99108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