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角度装配式配筋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53583.3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45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5/06 | 分类号: | E04C5/06;E04C5/16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祁学民 |
地址: | 450045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角度装配式配筋构造,包括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第一钢筋骨架和第二钢筋骨架,第一钢筋骨架和第二钢筋骨架形成多个交叉点,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第二连接件和加强钢筋,所述第二交叉点和第六交叉点经两个第一连接件的任意一个串联起来,第四交叉点和第八交叉点经两个第一连接件中另一个串联起来,所述第一交叉点和第五交叉点经两个第二连接件中的任意一个串联起来,第三交叉点和第七交叉点经两个第二连接件中另一个串联起来,加强钢筋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的内侧。本发明解决了钢筋骨架进行分割组装存在夹角及需要调整成锐角、钝角时,无法装配的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角度 装配式 构造 | ||
【主权项】:
1.一种多角度装配式配筋构造,包括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第一钢筋骨架和第二钢筋骨架,第一钢筋骨架为长方形框架,包括第一外侧架立筋组、第一内侧架立筋组和第一箍筋(18a),所述第一外侧架立筋组和第一内侧架立筋组相互平行,第一箍筋(18a)套设第一外侧架立筋组和第一内侧架立筋组的右端,第一外侧架立筋组为上下对应的第一外侧上立筋(1a-1)和第一外侧下立筋(1a-2),第一内侧架立筋组为上下对应的第一内侧上立筋(1b-1)和第一内侧下立筋(1b-2),第二钢筋骨架为长方形框架,包括第二外侧架立筋组、第二内侧架立筋组和第二箍筋(18b),所述第二外侧架立筋组和第二内侧架立筋组相互平行,第二箍筋(18b)套设第二外侧架立筋组和第二内侧架立筋组的前端,第二外侧架立筋组为上下对应的第二外侧上立筋(2a-1)和第二外侧下立筋(2a-2),第二内侧架立筋组为上下对应的第二内侧上立筋(2b-1)和第二内侧下立筋(2b-2),第一外侧上立筋(1a-1)的左端和第二外侧上立筋(2a-1)的后端交叉构成第一交叉点,第一内侧上立筋(1b-1)的左端靠近第二外侧上立筋(2a-1)后部内侧构成第二交叉点,第一内侧上立筋(1b-1)的左部和第二内侧上立筋(2b-1)的后部交叉构成第三交叉点,第二内侧上立筋(2b-1)的后端靠近第一外侧上立筋(1a-1)左部构成第四交叉点,第一外侧下立筋(1a-2)的左端和第二外侧下立筋(2a-2)的后端交叉构成第五交叉点,第一内侧下立筋(1b-2)的左端靠近第二外侧下立筋(2a-2)后部构成第六交叉点,第一内侧下立筋(1b-2)的左部和第二内侧下立筋(2b-2)的后部交叉构成第七交叉点,第二内侧下立筋(2b-2)的后端靠近第一外侧下立筋(1a-2)左部构成第八交叉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n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第二连接件和加强钢筋(9),所述第二交叉点和第六交叉点经两个第一连接件的任意一个串联起来,第四交叉点和第八交叉点经两个第一连接件中另一个串联起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杆(12)、上套管(3a)和下套管(3b),所述第一连杆(12)两端分别连接有形状大小均相同的上套管(3a)和下套管(3b),所述上套管(3a)两侧分别设置有相互对称的两个上夹板(5a),所述两上夹板(5a)之间留有间距构成固定空间,所述两个上夹板(5a)上均设置有上第一弧形通孔(4a),上第一弧形通孔(4a)内设置有贯穿两个上夹板(5a)的上U形螺栓(8a),第一内侧上立筋(1b-1)的左端和第二内侧上立筋(2b-1)的后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连接件上的上U形螺栓(8a)固定在两上夹板(5a)的固定空间内,第二外侧上立筋(2a-1)的后部和第一外侧上立筋(1a-1)左部分别穿过两个第一连接件上的上套管(3a),所述下套管(3b)两侧分别设置有相互对称的两个下夹板(5b),所述两下夹板(5b)之间留有间距构成固定空间,所述两个下夹板(5b)上均设置有下第一弧形通孔(4b),下第一弧形通孔(4b)内设置有贯穿两个下夹板(5b)的下U形螺栓(8b),第一内侧下立筋(1b-2)的左端和第二内侧下立筋(2b-2)的后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连接件的下U形螺栓(8b)固定在两下夹板(5b)的固定空间内,第二外侧下立筋(2a-2)后部和第一外侧下立筋(1a-2)左部分别穿过两个第一连接件的下套管(3b);所述第一交叉点和第五交叉点经两个第二连接件中的任意一个串联起来,所述第三交叉点和第七交叉点经两个第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串联起来,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件主体、上盖板(6a)和下盖板(6b),第二连接件主体包括第二连杆(10)、上连接板(11a)和下连接板(11b),所述第二连杆(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形状大小均相同的上连接板(11a)和下连接板(11b),所述上连接板(11a)内侧面上设置有上第一条形凹槽(14a),所述上连接板(11a)上设置有贯穿上连接板(11a)的上第二弧形通孔(13a),所述上盖板(6a)内侧设置有上第二条形凹槽(15a),上盖板(6a)上设置有多个上螺栓通孔(16a),上盖板(6a)与上连接板(11a)通过上连接螺栓(7a)呈间隔状连接,第一外侧上立筋(1a-1)的左端和第一内侧上立筋(1b-1)的左部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连接件的上第二条形凹槽(15a),第二外侧上立筋(2a-1)的后端和第二内侧上立筋(2b-1)的后部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连接件的上第一条形凹槽(14a),所述下连接板(11b)内侧面上设置有下第一条形凹槽(14b),所述下连接板(11b)上设置有贯穿下连接板(11b)的下第二弧形通孔(13b),所述下盖板(6b)内侧设置有下第二条形凹槽(15b),下盖板(6b)上设置有多个下螺栓通孔,下盖板(6b)与下连接板(11b)通过下连接螺栓(7b)呈间隔状连接,第一外侧下立筋(1a-2)的左端和第一内侧下立筋(1b-2)的左部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连接件的下第二条形凹槽(15b),第二外侧下立筋(2a-2)的后端和第二内侧下立筋(2b-2)的后部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连接件的下第一条形凹槽(14b);所述加强钢筋(9)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箍筋(18a)和第二箍筋(18b)的内侧。/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1053583.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