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南极冰下湖勘探用内嵌式绞车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097522.7 申请日: 2019-11-12
公开(公告)号: CN110697597A 公开(公告)日: 2020-01-17
发明(设计)人: 孙友宏;王建华;帕维尔达拉拉伊;王继新;雷天龙;王治刚;范晓鹏;张楠;李冰;宫达;王如生;陈艳吉;王婷 申请(专利权)人: 吉林大学
主分类号: B66D1/12 分类号: B66D1/12;B66D1/14;B66D1/38;B66D1/28;B66D1/60
代理公司: 22206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李晓莉
地址: 130000 吉***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南极冰下湖勘探用内嵌式绞车,包括促动舱、动力舱、过渡舱、传感器舱、排绳舱及滑环舱,促动舱、动力舱、过渡舱、传感器舱、排绳舱及滑环舱顺次布置,相互之间采用可拆卸方式同轴连接,促动舱为促动机构;动力舱为整个绞车提供动力且能实现在一定深度水下实现位于其内部电机的密封;过渡舱和传感器舱为整个绞车的过渡以及安装张力传感器的部分;排绳舱和滑环舱为排绳机构,排绳舱将减力之后的电缆通过卷筒以及丝杠的精密配合实现电其准确的缠绕在卷筒上,滑环舱内包含滑环,保证卷筒旋转缠绕电缆时电缆接头部分相对静止以保护电缆接头。本发明提出的绞车为能够应用于南极冰下环境的无污染、小体积、大负载的细长型内嵌式绞车。
搜索关键词: 绞车 滑环 排绳 卷筒 动力舱 过渡舱 传感器 促动 电缆接头 内嵌式 缠绕 南极 电缆 可拆卸方式 张力传感器 促动机构 精密配合 排绳机构 同轴连接 相对静止 大负载 细长型 丝杠 密封 电机 勘探 应用 保证
【主权项】:
1.一种南极冰下湖勘探用内嵌式绞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促动舱(1)、动力舱(2)、过渡舱(3)、传感器舱(4)、排绳舱(5)及滑环舱(6),促动舱(1)、动力舱(2)、过渡舱(3)、传感器舱(4)、排绳舱(5)及滑环舱(6)顺次布置,相互之间采用可拆卸方式同轴连接,/n所述促动舱(1)包括上板(11)、槽轮座(13)、从动槽轮轴(14)、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5)、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6)、第一传动轴(17)、惰轮轴(18)、滚针轴承(19)、惰轮(110)、促动上壳体(112)、开口销(113)、促动下壳体(114)、调节螺母(115)、主动锥齿轮(116)、从动锥齿轮(118)、下导轮销(120)、主动槽轮轴(121)、上导轮销(123)及上导轮(124),所述促动上壳体(112)为两端开口并呈中空的管状结构,促动上壳体(112)的一端开口处设置有上板(11),且促动上壳体(112)和上板(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促动上壳体(112)的另一端开口处设置有促动下壳体(114),且促动上壳体(112)与促动下壳体(11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同时促动上壳体(112)的下部内壁上设置有凸台;所述主动槽轮轴(121)和从动槽轮轴(14)通过各自对应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5)安装在槽轮座(13)上;所述槽轮座(13)的外侧壁与促动上壳体(112)的内侧壁进行配合,槽轮座(13)的一端与上板(11)可拆卸式连接,槽轮座(13)的另一端端面与促动上壳体(112)的凸台台面配合,同时该端与促动下壳体(114)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导轮销(123)固定在上板(11)的轴孔内,上导轮销(123)的两端设置有开口销(113);所述上导轮(124)通过第一轴承(12)安装在上导轮销(123)中部;所述主动锥齿轮(116)的上部依次穿过促动下壳体(114)和促动上壳体(112),且主动锥齿轮(116)通过轴承固定在促动上壳体(112)底部的轴孔内,主动锥齿轮(116)下部与调节螺母(115)螺纹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118)与主动锥齿轮(116)啮合连接,同时从动锥齿轮(118)与惰轮(110)啮合连接,从动锥齿轮(118)通过轴承固定在槽轮座(13)上,所述惰轮(110)与主动槽轮轴(121)啮合连接,惰轮(110)通过滚针轴承(19)安装在惰轮轴(18)上,所述惰轮轴(18)与槽轮座(13)螺纹连接;所述下导轮销(120)采用螺纹连接到槽轮座(13)上;所述第一传动轴(17)设置在主动槽轮轴(121)和从动槽轮轴(14)之间,第一传动轴(17)的一端与主动槽轮轴(121)连接,第一传动轴(17)的另一端与从动槽轮轴(14)连接,第一传动轴(17)通过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6)安装在槽轮座(13)上;/n所述动力舱(2)包括第一电机(21)、动力舱壳体上部(24)、第二电机(25)、动力舱壳体下部(26)、动力舱端盖(27)及第三电机(28),所述动力舱壳体上部(24)和动力舱壳体下部(26)呈同轴设置且通过螺纹连接,动力舱壳体上部(24)和动力舱壳体下部(26)之间安装有O型圈(29);所述动力舱端盖(27)通过螺钉与动力舱壳体下部(26)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1)采用螺钉固定在动力舱壳体上部(24)上,并在螺钉与动力舱壳体上部(24)的连接处设置有组合垫圈(22),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穿出动力舱壳体上部(24)与主动锥齿轮(116)同轴连接,并在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与动力舱壳体上部(24)连接处设置有格莱圈(23);所述第二电机(25)和第三电机(28)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动力舱端盖(27)上,并在螺钉与动力舱端盖(27)的连接处设置有组合垫圈(22),第二电机(25)的输出轴穿出动力舱端盖(27)通过联轴器(37)与第一齿轮(31)的齿轮轴同轴连接,并在第二电机(25)的输出轴与动力舱端盖(27)连接处设置有格莱圈(23);所述第三电机(28)的输出轴穿出动力舱端盖(27)通过联轴器(37)与第二齿轮(33)的齿轮轴同轴连接,并在第三电机(28)的输出轴与动力舱端盖(27)连接处设置有格莱圈(23);/n所述过渡舱(3)包括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3)、第二轴承(34)、过渡舱盖板(36)、联轴器(37)及过渡舱壳体(38),所述过渡舱壳体(38)的一端与动力舱端盖(27)同轴密封连接,过渡舱壳体(38)的另一端与过渡舱盖板(36)焊接,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3)的齿轮轴均为阶梯轴,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3)的齿轮轴轴肩分别作用于各自对应的第二轴承(34)上;所述第二轴承(34)安装在过渡舱盖板(36)上,第二轴承(3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挡圈(32)和第二挡圈(35);所述联轴器(3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联轴器(37)分别连接在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3)的齿轮轴轴端;/n所述传感器舱(4)包括传感器舱壳体(41)、第三齿轮(42)、张力传感器(43)、第一垫圈(44)、第一键(45)、第三挡圈(46)、第三轴承(47)、第四齿轮(48)、第四轴套(49)、第二垫圈(410)、第二键(411)、第一轴套(412)、第四挡圈(413)、第四轴承(414)、第二轴套(415)、第一连接板(416)、第三轴套(417)、第二传动轴(418)、第一顶丝(419)、传感器支架(420)、第二连接板(421)、第五轴承(422)、第六轴承(423)、第二顶丝(424)及丝杠传动轴(425),第一连接板(416)与传感器舱壳体(41)通过螺钉连接;第三齿轮(42)通过第一垫圈(44)和第一键(45)固定在丝杠传动轴(425)上,第三齿轮(42)和第二齿轮(33)啮合连接;丝杠传动轴(425)的上部通过第三轴承(47)和第三挡圈(46)固定在第一连接板(416)上,且丝杠传动轴(425)外部与其同轴套设有第四轴套(49)和第三轴套(417),第四轴套(49)位于第三轴承(47)上方,第三轴套(417)位于第三轴承(47)下方,丝杠传动轴(425)的下部通过第二顶丝(424)与丝杠(55)连接;第四齿轮(48)通过第二垫圈(410)固定在第二传动轴(418)上,第四齿轮(48)和第二传动轴(418)之间设置有第一轴套(412),第四齿轮(48)与第一齿轮(31)啮合连接;第二传动轴(418)的上部通过第二键(411)、第四轴承(414)、第四挡圈(413)及第二轴套(415)固定在第一连接板(416)上,第二传动轴(418)的下部通过第一顶丝(419)与卷筒(51)连接;传感器支架(420)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连接板(416)上;张力传感器(43)通过螺钉固定在传感器支架(420)上;第二连接板(421)通过螺钉与传感器舱壳体(41)连接,第二连接板(421)上设置有第五轴承(422)和第六轴承(423),第五轴承(422)用于将卷筒(51)固定在第二连接板(421)上,第六轴承(423)用于将丝杠(55)固定在第二连接板(421)上;/n所述排绳舱(5)包括卷筒(51)、导轨(52)、滑车导轮(53)、挡块(54)、丝杠(55)、排绳舱壳体(56)、第七轴承(57)、第三连接板(58)及接近开关(59),导轨(52)通过螺钉固定在排绳舱壳体(56)上,滑车导轮(53)与丝杠(55)采用螺纹配合,在丝杠(55)的带动下滑车导轮(53)沿导轨(52)滑动;第三连接板(58)通过螺钉固定在排绳舱壳体(56)上;卷筒(51)通过第七轴承(57)固定在第三连接板(58)上;接近开关(59)通过螺纹固定在第三连接板(58)上;挡块(54)采用螺钉固定在卷筒(51)两端;/n所述滑环舱(6)包括第三顶丝(61)、滑环连接轴(62)、滑环舱壳体(63)及滑环(64),滑环连接轴(62)上部通过第三顶丝(61)与卷筒(51)连接,滑环连接轴(62)的下部通过螺钉与滑环(64)固定连接;滑环(64)固定在滑环舱壳体(63)上。/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1097522.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