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侧开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强力洗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107397.4 | 申请日: | 199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274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正峰 |
主分类号: | D06F21/00 | 分类号: | D06F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门 振筒式 衣物 透洗机 强力 洗涤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开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强力洗涤装置。
振筒式衣物透洗机利用受压水流和空气从织物纤维之间反复摩擦透过的原理进行洗涤,在每个振动周期中:振筒下降,水桶内的蓄水因受强压力而向上冲击衣物贴住隔层并从衣物纤维缝隙间高速透过,使衣物得到一次全方位的洗涤;振筒上升,水桶底部形成负压区,振筒内的蓄水因受到强吸力而向下冲击衣物贴住隔层并从衣物纤维间透过,与此同时单向进气阀被打开,部分空气被吸入。由此可以看出,在振筒上升的过程中,水流从衣物纤维间向下透过的力度是由水桶内部的负压大小决定的,但由于单向进气阀的适时打开,减小了水桶内部负压值,使得水流从纤维间向下透过的力度变小,基本上失去洗涤作用,也就是说,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工作过程中只有振筒下降时对衣物有洗涤作用。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振筒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对衣物均能进行有效的洗涤,以便提高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廉,使用方法简单,洗净度强,能够有效地提高振筒式衣物透洗机工作效率的强力洗涤装置。
本发明主要包括一个顶部水桶和一个密封圈。其中,顶部水桶的底部有一根硬质进气管,控制进气管“通”“断”的开关,安装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面板上。
安装方法为:按照侧开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液压密闭装置的技术要求,将振筒式衣物透洗机改为侧面开门,用网格式平板代替侧开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振筒的顶壁;然后将本发明中的顶部水桶扣在侧开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振筒顶壁上,用密封圈将振筒侧壁的上边沿与顶部水桶口部边沿联接起来,将顶部水桶的底部固定在主骨架上端,将顶部水桶的进气控制开关安装在面板上,进气开关设有“通”“断”两种工作状态,平时置“通”。
洗涤前的准备工作:打开机壳侧门,从隔层架内抽出隔层,然后再将衣物和隔层相间放置在振筒内;待衣物和隔层放置完毕后,将机壳侧门和振筒侧门均关至被侧门碰锁锁死的位置;然后往振筒内注水,当水桶内的水位高于水位感测电极时,液压密闭装置工作,使振筒侧门和振筒通过液压膨胀密封圈紧密对接在一起;当水位达到要求高度后,停止注水。
洗涤过程:将顶部水桶的进气开关置“断”;接通电源,振筒在无级调速电机的带动下开始振动:振筒下降时,底部水桶内的蓄水因受强压力而有向上冲击的动力,同时顶部水桶内部形成负压,对底部水桶内的上冲水流有吸力,两个同向力之和,使底部水桶内的受力水流向上冲击衣物贴住隔层并从衣物纤维缝隙间高速透过,使衣物得到一次全方位的洗涤;振筒上升时,顶部水桶内的蓄水因受强压力而有向下冲击的动力,同时底部水桶内部形成负压区,对下冲水流有吸力,两个同向力之和使水流向下冲击衣物贴住隔层并从衣物纤维间高速透过,使衣物得到一次全方位的洗涤。在振筒起初振动的几个周期内,振筒上升时底部水桶的单向进气阀被打开,可以吸入部分空气,待振筒起振几个周期以后,底部水桶、顶部水桶、振筒、侧门共同组成的密闭空间内部的压强在振筒振动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底部水桶的单向进气阀将不再打开。
洗衣过程完成后,将顶部水桶的进气开关置“通”,然后按照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操作要领进行排水、脱水。
最后打开侧门,将衣物取出即可。
洗涤过程中,若始终将顶部水桶的进气开关置于“通”的位置,则振筒振动过程中,受压水流透洗衣物的具体过程同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完全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安装容易,使用方便的特点;具有透洗衣物力度大,洗涤效率高,洗净度好,节电省水的特点。本发明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基础上,有效的利用振筒振动过程中在底部水桶和顶部水桶之间造成的压力差,增强了水流和空气透洗衣物的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洗涤时间,节省了电能。本发明较好的完善了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强力透洗性能。
侧开门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强力洗涤装置,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能够生产振筒式衣物透洗机的厂家均能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正峰,未经王正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73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