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发射区扩散层接触孔圆形构造无效
申请号: | 00107399.0 | 申请日: | 200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324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普罗强生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41 | 分类号: | H01L29/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发 扩散 接触 圆形 构造 | ||
一般高速、高频的半导体元件,在过电压、过电流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失效而无法工作,其改善的方法多采用发射极E并联方式(如图3所示),并於各发射极E端接设电阻R。其多发射极E设置的方法(如图1所示),即在半导体1上植入多个发射区扩散层b,以形成多个发射极,而该发射区扩散层b下方皆呈直角f,又该半导体1与发射区扩散层b上方则再设置氧化碳层c,并将高阻抗金属层d覆设於半导体1、发射区扩散层b、氧化碳层c上方,在高阻抗金属层d上方则再铺设一层低阻抗金属层e形成一半导体晶粒。
为使该发射区扩散层b接触孔a变小以提高阻抗,因而形成各种多边形的排列(如图2-a至2-e所示),这种方法虽然可提高阻抗,但是使整个半导体尺寸面积增加,致使材料增加,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又因发射区扩散层b下方都呈直角f,极易造成电流集中而形成热点,使得该半导体更易因该热点温度不断上升而损坏烧毁;
另有人於发射区扩散层b周缘环设槽沟4,以使发射区扩散层b接触孔变小,而达附加阻抗作用,然却同样使整个半导体尺寸面积增加。如何改善上述问题是激发本案发明人的发明动机。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发射区扩散层接触孔圆形构造,其於多边形(含圆形)的各个发射区扩散层上设有数条浅凹交集,以分割该发射区扩散层,而使其发射区扩散层接触孔更加变小而提高阻抗与金属接触,进而使达到缩小半导体晶粒体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仍在于:提供一种多发射区扩散层接触孔圆形构造,其於该发射区扩散层下方设弧形边缘,以防止电流集中。
为方便了解本发明其他特征、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特将本发明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号说明:
1、半导体
2、发射区扩散层
3、浅凹
4、槽沟
5、阻碍端点
6、阻碍端点
21、弧形边缘
a、接触孔
b、发射区扩散孔
c、氧化碳层
d、高阻抗金属层
e、低阻抗金属层
f、直角边缘
E、发射极
图示说明
图1为:通常所采用的发射区扩散层排列图形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2将图一发射区扩散层b周缘再环设槽沟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一发射区扩散层的等效电路。
图3-1为:一般具多发射区半导体各元素构件植设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其发射区扩散层扩散深度、扩散边缘示意图。
请参阅图四中图4-a、图4-a’、图4-b、图4-b’、图4-b”、图4-c、图4-c’所示,本发明於多边形(含图形)各个发射区扩散层2上设有数条浅凹3交集,以分割该发射区扩散层2,使其发射区扩散层接触孔更加变小而提高阻抗与金属层接触,又该数条浅凹内设置由二氧化碳、氮化碳、磷碳玻璃所构成阻碍物质,使本发明可缩小半导体晶粒一半体积,因而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又如图5中(a)、(b)示,本发明又於具不同深浅度的发射区扩散层2下方直角处削成弧形边缘21,以防止电流集中,同时再如图4-c’、4-b”并於发射区扩散层2浅凹3两端各设有一阻碍端点5,或於浅凹3交集点设一阻碍端点5,以缓冲或抑制电流集中;
采用本发明圆形构造,不仅仅缓和弯折部分电流集中,在渐扩的场合下,更达到发射区分割的作用,即电流被分散,从而抑制热点的形成,使得安全范围扩大。
实施例比较
采用8块掩摸板典型双极功率IC中,形成功率晶体管的发射区扩散层图形;
该8块掩摸板为:隔离、PNP基区、PNP发射区、NPN基区、NPN发射区、电阻、接触孔、金属布线;
采用如图一所示典型的多发射极结构:
该8块掩摸板为:埋层、深磷集电极、隔离、基区、发射区、接触孔、金属布线、压点;
该种场合下,晶体管部分晶粒尺寸为1mm×1mm,可得到:
1、最大电流。
2、依实施例1同样制成双极型功率IC,若采用图二所示:附加电阻图形时,在
同样允许电流测定下,所测得电流1.2A,即电流增加20%。
3、周实施例1同样制成的双极型功率IC中,采用图4所示:本发明的带附加
阻抗发射区图形,在同样允许电流测定下获1.5A电流,比常规采用的附加
阻抗场合提高了20%的电流,与常规多发射区图形相比提高50%,即双极型
功率IC的功率晶体管部的晶粒面积可比常规缩小50%,比采用附加阻抗缩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普罗强生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普罗强生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73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稀土改性铸型尼龙制备方法
- 下一篇:旱地长效除草剂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