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官能化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109087.9 | 申请日: | 2000-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327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19 |
发明(设计)人: | 姚占海;殷敬华;徐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51/06 | 分类号: | C08L51/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胡交宇 |
地址: | 13002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官能 聚乙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官能化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官能化聚乙烯材料可广泛用作聚乙烯与金属、陶瓷、玻璃等复合的粘合剂,聚乙烯/聚酰胺、聚乙烯/聚酯合金及聚乙烯类复合材料的增容剂及多层复合薄膜类包装材料。将官能化单体,包括丙烯酸(AA)及其酯类(如甲基环氧丙酯GMA,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等),顺丁烯二酸酐(MAH),乙烯基硅烷,含噁唑啉、异氰酸酯、胺基、酰胺基和羟基官能团的乙烯基化合物熔融接枝到聚乙烯分子主链上,是制备官能化聚乙烯的主要方法之一。人们试图采用有机过氧化物作引发剂。由于在发生熔融接枝共聚的同时产生严重的交联副反应,致使材料的某些性能变劣,同时失去流动性,不再能进行二次加工,使该类接技共聚物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至今尚无该类材料的商品出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官能化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得到的新材料接枝率高、可控、无凝胶、综合物理机械性能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官能化聚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基体树脂聚乙烯(PE)优选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优选乙烯与1-丁烯、1-辛烯、4-甲基-1-戊烯等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密度范围在0.910—0.925g/cm3)、中密度聚乙烯(MDPE)(密度范围在0.926—0.940g/cm3)、高密度聚乙烯(HDPE)(密度范围在0.941—965g/cm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PE)(分子量大于100万g/摩尔,密度范围在0.936—964g/cm3)及其它类型聚乙烯,官能化单体包括丙烯酸(AA)及其酯类(优选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等),顺丁烯二酸酐(MAH),乙烯基硅烷,含噁唑啉、异氰酸酯、胺基、酰胺基和羟基等官能团的乙烯基化合物。官能化单体的接枝率为0.1—10%(重量百分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官能化聚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氧气或空气气氛下,用高能射线(γ或β射线)对聚乙烯进行预辐照,预辐照剂量为2—70KGy。将经预辐照的聚乙烯与官能化乙烯基单体进行机械混合,其混合比为聚乙烯/官能化乙烯基单体=100/0.1-100/20(重量比)。然后将预混物送入反应器(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或密炼机)进行熔融接技共混,接枝反应温度130—220℃。
本发明采用以下原理:将聚乙烯在氧气或空气气氛下用高能射线(γ或β射线)进行预辐照,使其分子链上产生过氧基。将经预辐照的聚乙烯与官能化乙烯基单体在反应器(单、双螺杆挤出机或密炼机)中进行熔融混合,聚乙烯分子链上的过氧基在高温下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乙烯基单体和聚乙烯的接枝共聚。
具体地说,本发明包括:
(1)聚乙烯树脂的预辐照技术。本发明涉及的聚乙烯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优选乙烯与1-丁烯、1-辛烯、4-甲基-1-戊烯等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密度范围在0.910—0.925g/cm3)、中密度聚乙烯(MDPE)(密度范围在0.926—0.940g/cm3)、高密度聚乙烯(HDPE)(密度范围在0.941—965g/cm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PE)(分子量大于100万g/摩尔,密度范围在0.936—0.964g/cm3)及其它类型聚乙烯。采用电子加速器或放射性钴源产生的高能射线(γ或β射线)作为预辐照源,辐照剂量率为2—70KGy/小时。
(2)预辐照的聚乙烯脂与官能化乙烯基单体的掺混。官能化乙烯基单体包括丙烯酸(AA)及其酯类(优选甲基环氧丙酯GMA,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等),顺丁烯二酸酐(MAH),乙烯基硅烷,含噁唑啉、异氰酸酯、胺基、酰胺基和羟基等官能团的乙烯基单体。预辐照聚乙烯树脂和官能化乙烯基单体的比例为100∶0.1—100∶20(重量比)。掺混设备采用高速搅拌机、捏和机等。
(3)预辐照聚乙烯树脂与官能化乙烯基单体间的熔融接枝共聚。将掺混好的聚乙烯树脂和官能化乙烯基单体送入反应器中,在熔融状态下进行接枝共聚。采用的反应器包括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或密炼机等,反应温度为130—220℃,反应时间为0.5—15分钟。未反应的单体进行真空脱除并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9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间规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法
- 下一篇:高速传输局域网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