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曲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在制备药品或保健品食品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00112033.6 | 申请日: | 2000-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78C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9 |
发明(设计)人: | 叶文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文才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K35/74;A61P19/08;A23L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曲 及其 乙酸乙酯 提取物 制备 药品 保健品 食品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红曲及其提取物的用途,尤其涉及在制备药品或保健食品中的用途。
红曲为曲霉科红曲霉菌寄生在粳米或其它基质原料上感染而成的一味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之功效,中医传统用于治疗食积饱胀、瘀滞腹痛等症。现代医学证明红曲有降血压、降脂、降胆固醇和降血糖的作用(参见中国发明专利申请:93100737.2、97103970.4和97112548.1),临床上主要应用红曲直接粉碎后加入赋形剂制成的片剂或胶囊剂,治疗高血脂症及其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
据统计报道,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全球骨质疏松患者已有二亿多人,尤其成为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骨的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生成,骨密度降低、骨骼变脆,易造成骨折。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雌激素、降钙素、钙剂、活性维生素D、氟化物及双磷酸盐类等,但这些化学药物或存在着应用上的限制或长期服用后会产生依赖性,并有诱发其它病变的毒副作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1):29~33)。目前应用的治疗骨质疏松药降钙素等,主要是阻止钙质进一步流失,但对促进骨质细胞生长作用不明显(《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为1998;15(5):465~466)。另外,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为促进骨胳生长及防止缺钙,临床上常使用龙牡壮骨冲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中药红曲及其提取物在制药或保健品中的新用途。
实际上,本发明涉及利用红曲及其提取物具有的促进和恢复骨质细胞生长,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制备可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品或保健食品。
本发明还涉及利用红曲及其提取物的促进骨质细胞生长、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制备促进儿童骨胳生长的药品或保健食品。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用红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药理试验及结果来说明其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同样地,将红曲、红曲的其它溶剂提取物或红曲与其提取物合用也可达到同样的药理效果,区别仅在使用的量上的不同。同。
首先,用粳米或其它基质为原料,按传统方法或文献方法,将红曲霉菌接种,使其发酵培养,至全部米粒或基质变为紫红色时,得到红曲药材(《中药大辞典》上册,991页,上海科技出版社,77年版;中国发明专利申请90110240.7;93100737.2;97112548.1)。
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红曲可由以下红曲霉菌接种发酵产生:紫红曲菌(Monascus purpucus)、发白红曲菌(M.albidus)、烟色红曲菌(MfuliginosusSato)、丛毛红曲菌(M.pilosus Sato)、软毛红曲菌(M.pubigerus Sato)、巴斯红曲菌(M.Paxii)和红色霉曲菌(M.ruber van Tieghem)等。
然后,称取1.0公斤红曲,灭菌、烘干和粉碎后,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回收到溶剂后,得62.2克干浸膏。称取40.0干浸膏,加入800毫升蒸馏水,加适量的常规助溶剂,加热搅拌,过滤、灭菌、密封备用。
红曲原料也可用碱水或有机溶媒提取,例如用95%乙醇、丙酮、氯仿、石油醚等。用有机溶媒提取时,以95%乙醇为溶剂,所得的红曲提取物收率最高;以石油醚为溶剂,所得的红曲提取物收率最低。用95%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或氯仿提取时杂质较多,如经过加碱溶解、酸化沉淀的步骤进行精制处理后,得到的提取物抗骨质疏松的活性更高。
l、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1)口服给药:
健康雄性小鼠,体重18~25克,用5%红曲乙酸乙酯提取物水溶液灌胃05ml/10g(相当于生药38.3g/Kg),连续一周后,未见小鼠死亡。
(2)注射给药:
健康雄性小鼠,体重18~25克,用5%红曲乙酸乙酯提取物水溶液进行腹腔注射,连续一周,观察动物死亡情况。红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LD50值为18.32±4.82g/kg
2、用常规药理试验观察了以上方法制备的红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新生大鼠
颅骨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文才,未经叶文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20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切割放电加工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储氢合金/碳纳米管复合储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