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无效
申请号: | 00119635.9 | 申请日: | 200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281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24 |
发明(设计)人: | 刘畅;陈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F17/00 | 分类号: | H01F17/00;H01F41/00;H01L21/7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肖剑南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衬底 隔离 集成 电感 及其 制法 | ||
本发明涉及硅集成电感及制法,属于硅微电子技术。
在硅上做平面电感,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被人研究过,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在硅集成电路中集成电感是行不通的(R.M.Warner and J.N.Fordemwalt,Eds.,Integrated Circuits,Design Principle and Fabrication.NewYork:McGraw-Hill,1965,P.267.)。直到1990年,Ngnyen和Meyer首次发表文章表明,电感(器)是能够被用于硅集成电路的(N.M.Nguyen and R.G.Meyer,IEEE J.Solid-State Circuits,vol.25,no.4,pp.1028-1031,Aug.1990.)。近年来,由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射频集成电路中集成电感,以满足低损耗,高集成的要求(J.N.Burghartz,Proc.ESSDERC’97,pp.143-153)。如图1-2所示,硅集成电感通常是平面螺旋形的,由两层金属构成,上面一层做成螺旋形,两层金属之间通过介质孔连接(参照Min Park,Seonghearn Lee,Cheon Soo Kim,Hyun Kyu Yu,and KeeSoo Nam,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vol.45,no.9,pp.1953-1959,Sep.1998)。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在硅上做电感,由于其高损耗而难以获得高的Q值(品质因素)。损耗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J.Craninckx and Michiel S.J.Steyaert,IEEE J.Solid-State Circuits,vol.32,no.5,pp.736-744,May1997.):(1)金属线的损耗;主要由于高电阻率,薄厚度以及趋肤效应;(2)衬底损耗;由于螺旋形电感产生的磁场会在可导电的硅衬底中诱导出涡流电流,如图3所示,其中B(t)是螺旋电感产生的磁场,Isub是该磁场在硅衬底所诱导的涡旋电流,它导致能量损耗。这两种损耗中,衬底损耗是主要的。为了减小硅衬底损耗,最近人们研究了各种方法,例如,使用厚介质层;将线圈下面的硅腐蚀掉;增加硅表面耗尽层厚度(加直流偏置);在衬底上用沟槽来减少涡流等等。但是,这些技术并不与常规硅集成电路平面工艺兼容,例如需要进行硅片背面腐蚀,要使用沟槽工艺等,因此不利于集成电路工艺线流片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隔断涡流,从而减小损耗的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所述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的方法,它具有工艺简单且与常规硅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包括在硅上形成的两层金属布线,其中一层金属呈螺旋形,在两层金属之间通过介质孔连接,其特点是,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制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块硅基片并在其上形成一层氧化层;
形成具有一定图形结构的离子注入窗口;
进行离子注入并隔离推进,使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
在硅上形成由二层金属布线组成的电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
图1是现有技术硅集成电感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硅集成电感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螺旋电感产生的磁场在硅衬底诱导出涡旋电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在硅衬底上进行离子注入用的掩模版例图。
图5是本发明在P型衬底上注入N型离子形成的PN结隔断涡流的示意图。
图6-19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按照工艺顺序:
图6表示硅衬底基片。
图7表示隔离氧化后表面形成的氧化层(SiO2)。
图8表示光刻隔离注入后形成离子注入窗口。
图9表示隔离N离子注入。
图10表示隔离推进后形成的PN结隔离结构。
图11表示腐蚀去氧化层。
图12表示生长一层氧化层。
图13表示沉积等一层金属。
图14表示第一层金属反刻后形成条形。
图15表示在反刻第一层金属上淀积介质层。
图16表示介质光刻后形成的介质孔。
图17表示沉积第二层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96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字符直接输入法
- 下一篇:桌上型组合式电脑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