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00121908.1 | 申请日: | 200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281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24 |
发明(设计)人: | 木本进弥;渡边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依文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尤其在密封的蓄电池外壳内装入产生电能要素的密封型二次电池中的温度检测部的改进。
作为电动汽车等所使用的密封型二次电池中的温度检测部,已知有一种埋入型温度检测部,这种温度检测部为了在保持电池内的气密性的情况下进行内部温度的检测,在蓄电池外壳设置对其内部是密封的而对外部为敞开的有底的温度检测孔,在该温度检测孔内插入配置温度检测元件并填充合成树脂而与蓄电池外壳设置成一体。
此外,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7年第12084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温度检测部,这是在如上所述的有底温度检测孔中插入温度检测器,用粘结剂或树脂进行粘结,或进行热熔敷或固定,从电池外部检测电池内的温度。
但是,用埋入型温度检测部存在下述问题,即,可能因温度检测元件的插入配置状态引起温度检测精度及响应性变差,并且温度检测元件的配置状态是否适当也难于检测,另外蓄电池外壳的制造工序也变复杂,成本增高且处理不方便,还有,更换电池时,也必须更换温度检测器并更换布线,维护保养也不方便。
此外的问题是,上述公报所公开的是将与蓄电池外壳分体的温度检测器插入配置在有底的温度检测孔内,但并未特别写明使温度检测器与温度检测孔的壁面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插入配置方法,致使温度检测的精度及响应性可能不好。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精度且响应性良好地检测密封蓄电池外壳内产生电能要素的温度、且安装及维修保养操作方便的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密封的蓄电池外壳内装入产生电能要素,在蓄电池外壳设有对其内部密封而对外部敞开的有底的温度检测孔,并设有将温度检测器以可拆卸且顶端的检测端与温度检测孔的底面紧贴的压接状态安装在温度检测孔内的安装手段,因为在保持蓄电池外壳内的密封的情况下,能通过温度检测孔的底面检测电池内部的温度,并且温度检测器的检测端与温度检测孔的底面压接,所以能高精度检测电池温度,且响应性良好,并且因为温度检测器能相对蓄电池外壳的温度检测孔装拆,所以能获得在温度检测器安装或电池更换等维修保养时操作方便的二次电池。
此外,如果在蓄电池外壳的温度检测孔的侧部设置卡合钩,而在温度检测器设置可发生弹性变形的卡合凸缘,并利用在弹性变形状态下与卡合钩卡合的卡合凸缘的弹性恢复力对温度检测器施加压接作用力,则只要使卡合凸缘与卡合钩卡合,一次操作就能装上拆下,并且可以利用卡合凸缘的弹性恢复力使其可靠压接。
此外,如果将温度检测孔及温度检测器的顶端部分做成比其它部分的直径要细,则不仅从温度检测孔的底面,而且从其附近周围热量也传递至温度检测器的检测端,并且温度检测部的热容量也小,所以,可以使温度检测的精度更高,且响应性更好。
此外,如果将检测元件插入配置在有底筒状检测器壳体内并与其底面接触且填充树脂而构成温度检测器,则因为检测元件配置在检测器壳体内与其成为一体,故不会发生检测元件的引线断线等情况,使用方便且热传递顺利进行,温度检测的响应性良好,又因为经检测器壳体的底面用检测元件进行温度检测,故减薄其底面的壁厚,响应性就提高。
此外,如果将检测元件插入配置在筒状检测器壳体内并使其面对着筒状检测器壳体的顶端开口再填充树脂而构成温度检测器,则因为检测元件的周围受到检测器壳体和填充树脂的保护且与检测器壳体成为一体,故来自检测元件的引线不会断线等,使用方便,且因为热从温度检测孔的底面直接传递到检测元件,故温度检测的响应性更好。
此外,如果在温度检测器设置固定引出导线的导线固定钩,则即使外力意外作用于引出导线,也能防止因应力集中于温度检测器的引出端而发生断线。
此外,如果卡合钩做成在与温度检测孔的轴心方向垂直的方向可发生弹性位移的结构,并在温度检测器设置限制卡合钩的位移量的凸部,则能防止温度检测器装拆时使卡合钩位移过量而破坏。
此外,如果蓄电池外壳的温度检测孔、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器壳体及安装手段均为合成树脂制成的,就不会如这些部分由金属件构成时那样热散发到外部而不能进行正确的温度检测,就能高精度进行温度检测。
此外,如果将蓄电池外壳的温度检测孔配置在其顶端底面与产生电能要素的最高温度位置(例如温度最高且难于散热的产生电能要素的上端中央部及集电体附近等)接触或靠近的位置,则能改善电池温度检测的响应性。
附图简介。
图1所示为本发明二次电池一实施形态的纵剖主视图。
图2所示为上述实施形态纵剖侧视图。
图3所示为上述实施形态的温度检测部的详细放大纵剖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19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