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光纤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00122600.2 | 申请日: | 200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280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宗;Y·贝伦基;I·格罗伊斯;G·科利奥普洛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莫列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光纤 连接器 | ||
本发明涉及光纤连接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器组件,在该组件中可通过选择性地调整端接光纤相对其轴的旋转位置而“调节”光纤连接器。
在光纤信号传输场中,光纤在连接器中适当对准中心是避免“插入损耗”、即光波经连接器的传输损耗的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纤被限定在由例如陶瓷材料构成的圆柱套管内。已有的处理将光纤基本集中于套管的孔内。而后,通过各种连接器主体、插头等将套管定位在光纤连接器中。
但是,由于光纤芯在套管内不能对准中心,一些问题就会产生。这会导致“插入损耗”。光纤芯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出现未对准。第一,光纤芯不处在光纤外径的中心。第二,接收光纤的套管上的孔可能不处在套管外径的中心。第三,套管上的孔比光纤大,光纤可能在孔中偏移。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包括光纤可能不是圆形。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光纤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部件、即连接器主体和内插头,其中,在主体装配到外侧部件后、内插头可相对连接器主体转动地调节,同时在连接器完成装配后、从连接器的前面进行调节。这一步骤通过转动调整插头而有效地“调节”该连接器,从而使光纤芯向预定位置、即通常的连接器键偏移。在两个如此调节的连接器的接口可实现最佳光纤对准(或最低插入损耗)。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改进的光纤连接器组件,用于调整端接光纤的轴相对连接器组件的轴的转动位置。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外耦合件,用于将连接器组件耦合到一个诸如配合连接器组件的适宜的互补配合光纤连接装置。一个中间连接器主体可插入外耦合件。该主体具有一个从主体前开口端向后伸展的中心孔。内插头端接到光纤、并被定位在连接器主体的中心孔内。插头沿轴向被夹持在主体中,但可在光纤轴上相对该主体转动。互补内啮合键控装置(complementaryinterengaging keying means)设置在内插头与连接器主体之间,用于限定插头在光纤轴上相对该主体转动调整的多个位置。工具啮合装置(tool engaging means)被设置在经连接器主体的前开口端而容易达到的内插头上。所以,在连接器组件被装配并与内插头啮合后,调整工具可以插入连接器主体的前开口端、以便相对该主体转动地调整该插头。
如上所述,内插头被安装得可限制其在连接器主体内的轴向移动。一个弹簧被设置在插头与主体之间,用以将内插头向前偏置。互补内啮合键控装置至少包括一个位于内插头或连接器主体之一上的沿轴向伸展的键,该轴向伸展的键可与其它插头或主体中的多个轴向开口的键槽中的一个键槽啮合。弹簧可将键显著地偏移到选择的键槽中。
内插头包括一个向前凸的光纤端接套管,该套管在连接器主体中的孔内被向内隔开。工具啮合装置设置在插头上,以便通过调整插入到套管与主体中的孔内部之间的工具而使工具啮合装置进入。
内插头是一种“通用性”部件,它可用于不同类型的光纤连接器组件。换言之,连接器组件可能是“FC”连接器,外耦合件可能是相对中间连接器主体沿轴向锁紧的可转动耦合螺母。此外,连接器组件可能是“SC”连接器,外耦合件可能是绕中间连接器主体被安装的不可转动的推拉型连接件。
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具体说明将使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变得更加清楚。
作为本发明的新特点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特征来陈述。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通过下文结合附图所作的说明将变得更易于理解,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部件,其中:
图1是表示可用于“FC”或“SC”连接器的本发明内插头和调整工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在装配状态下的“FC”或“SC”连接器与普通调整工具的透视图;
图3是普通内插头和调整工具的透视图;
图4是“FC”连接器的连接器主体的透视/轴向剖面图;
图5是整个已装配的“FC”连接器的透视/轴向剖面图;
图6是“SC”连接器的连接器主体的透视/轴向剖面图;
图7是整个已装配的“SC”连接器的透视/轴向剖面图。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莫列斯公司,未经莫列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2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