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酸浸出-铁矾法炼锌工艺中锗和银的富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126604.7 | 申请日: | 200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345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24 |
发明(设计)人: | 刘中清;唐谟堂;何静;郭兰平;杨声海;郭山川;彭长宏;张显中;姚维义;范其明;段恒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四川省会东铅锌矿 |
主分类号: | C22B3/08 | 分类号: | C22B3/08;C22B3/20;//C22B1900 |
代理公司: | 中南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龚灿凡 |
地址: | 41008***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浸出 铁矾法炼锌 工艺 富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回收硫化锌精矿中的锗和银的方法,即在传统的热酸浸出——铁矾法炼锌工艺处理富含锗和银的锌焙砂时,在基本不改变原流程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使锗和银均富集到高酸浸出渣中。
稀散金属元素具有特殊的性质,在现代科技和尖端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稀散金属锗在地壳中分布稀少,无单独的矿物,经常以类质同象存在于其它矿物的晶格中,并且含量极低。因而这类金属主要从冶金和化学工业的残渣中综合回收。现行热酸浸出—铁矾法工艺流程稀贵金属分散于多种湿法炼锌渣中,对进一步综合回收极为不利。目前,在热酸浸出—铁矾法炼锌工艺中回收锗国内外尚无先例。
对于富集锗等稀有金属主要有用威尔兹法处理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渣,镓、铟、锗富集于氧化锌烟尘中,然后采用两段酸浸—锌粉置换—富集渣两段酸浸—分别萃镓、铟、锗工艺,但存在锗反萃率低、萃取剂对SiO2很敏感容易产生乳化、锗直收率低等缺点,且采用威尔兹法锗挥发率<80%,极大地限制了锗总回收率的提高。对于富锗氧化锌矿,有采用威尔兹法直接挥发富集锗、锌,也有采用湿法处理,即用锌铵复盐沉淀锌,最后用丹宁从沉锌后液中沉锗。而对于热酸浸出——钠铁矾法除铁湿法炼锌工艺处理含锗锌矿,则采用中和沉淀法从沉矾后液中回收锗,三分之一的沉矾后液开路沉锗,只有75%的锗进入沉锗渣,未解决锗进入高酸浸出渣和铁矾渣而造成的锗的分散的问题,而且要回收银和锗必须分别处理高酸浸出渣和沉锗渣,处理量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热酸浸出——铁矾法处理含锗、银的锌焙砂时富集锗和银的方法。
本发明包括原料的中性浸出、低酸浸出、低酸浸出底流的高酸浸出和低酸浸出上清液的沉矾、沉矾后液置换沉锗等过程,各过程工艺参数分别为:
(1).返回部分低酸浸出液,严格控制中浸剂中Ge/Fe≤1/25(wet.)和中性浸出液终点pH值5.0~5.4,以减少锗在中浸液中的损失,温度70~90℃,中浸时间0.5~4h,液固比4~12∶1,浸剂含Zn50~100g/L,H2SO470~150g/L。
(2).改传统的钠矾沉铁为钾矾沉铁,沉铁PH值1.0~1.5,K2SO4为理论量的0.95~1.5倍,以浓溶液形式加入,温度90~98℃,时间为1~5h,并以不含锗的锌焙砂或氧化锌作中和剂,以尽量减少矾渣中锗和银的损失;
(3).进行循环富集,开路部分沉矾后液,使锗进入高酸浸出渣和置换渣。置换沉锗条件为:锌粉量5~15g/L,温度50~90℃,时间0.5~2.0h。
本发明对沉矾后所得矾渣用10g/LH2SO4洗三次,再水洗三次以上,洗剂量分别为原液的5~15%。
对含锗银高浸渣进行处理可得锗、银等稀有金属。
本发明采用的物料为含锗和银的锌焙砂和烟尘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锗和银的富集物的成分为(%):Zn5~10;Pb6~9;Fe6~9;Ge≥0.03;Ag≥0.15;SiO220~25;S3~5。
本发明的优点是不改变原有流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确保锗在中浸液和矾渣中的损失分别≤5%和10%,89%以上富集于高浸渣中,锗的总直收率较传统流程提高40%以上,高酸浸出渣含锗≥300g.t-1,含银≥1500g.t-1,这对进一步综合回收非常有利。
银和锗可以集中处理,回收率高,沉矾后液开路比例小(≤6%),进一步回收银和锗处理的总物料量小于加入总物料的13%,较常规工艺减低30%;锗进入钾铁矾渣比例很低,而银几乎不进入铁矾渣。且钾铁矾渣富含钾.锌等肥素,可望进一步综合利用,作为生产复合肥的原料,作到化害为利,减少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工艺过程和反应原理如下:
一.中性浸出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四川省会东铅锌矿,未经中南大学;四川省会东铅锌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66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