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拾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131701.6 | 申请日: | 200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297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30 |
发明(设计)人: | 小泽健;石川政幸;镰田亨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G11B7/09 | 分类号: | G11B7/09;G11B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立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拾波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CD等光盘读取信息的光拾波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拾波装置的跟踪线圈和对磁体配置的改进。本发明页涉及一种对用于将固定物镜的透镜夹具保持在磁性中立装置用的磁性弹簧的改进。
以往技术的光拾波装置900如图10和图11所示,包括:相对外壳901以中心轴902为中心可回转支撑,同时具有包含物镜903在内的光学系统的被驱动部904;装在被驱动部904上的聚焦线圈905及跟踪线圈906;装在外壳901上、以与各跟踪线圈906对向的磁体907。外壳901的一部分作为轭铁被设置在被驱动部904的内侧,在其与磁体907之间形成平行磁通。
再有,各跟踪线圈906在被驱动部904的侧面被卷成矩形形状,沿着中心902的一边(以下称驱动边)设置908,使其位于平行磁通之中。在此,考虑到光拾波装置900的小型化等的因素,将所有跟踪线圈906设置在物镜903的反向侧,以使其夹住中心轴902。
在光拾波装置900中,可藉由对跟踪线圈906通电产生使被驱动部904回转的力,进行跟踪动作。
然而,在上述光拾波装置中,由于各跟踪线圈906相对中心轴902非点对称状配置,因此在跟踪动作时,一方的跟踪线圈906一旦接近磁铁907,则另一方的跟踪线圈906就会远离磁铁907。即,在跟踪动作时,每个跟踪线圈906相对于磁铁907的位置关系是不一样的。由此,也造成各个跟踪线圈906磁性回路不一致。
与驱动边908对向的逆向通电的对向边909有时还会受到来自磁体907漏磁的影响,由此极易产生如图12所示的高频区域相位紊乱的现象。
另外,在上述光拾波装置900中,用于将被驱动部904保持在磁性中立位置的磁性弹簧可由磁体907和与该磁体907磁场强度变化的区域相对峙的磁性片910构成。
由于磁体907均衡磁化,因此,一般来说,必须将磁性片910配置在与磁体907外周边缘相对峙的位置。
然而,磁体通常尺寸很大,往往在与其外周边缘对峙的位置上不能确保安装磁性片的空间。特别是,在磁体上的聚焦方向外周边缘配置磁性片时,因在光记录媒体一侧没有空间,所以不得不在光记录媒体反向侧的磁体外周边缘对峙的位置上配置磁性片。其结果,由于光拾波装置的厚度是由与磁体的外周边缘对峙的磁性片所占据的聚焦方向的尺寸来决定的,因此不利于装置厚度的薄型化。
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拾波装置,所述光拾波装置在跟踪动作时可防止各个跟踪线圈与磁体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一样,同时,可防止与跟踪线圈驱动边对向的边受到漏磁影响。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在于:在光拾波装置中,提供一种不妨碍其薄型化、将透镜夹具保持在磁性中空位置用的磁性弹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光拾波装置包括:具有包含物镜在内的光学系统的被驱动部和,由沿光轴方向驱动被驱动部的聚焦线圈、沿与光轴正交方向驱动的跟踪线圈及磁体所构成的驱动装置;将跟踪线圈相对中心轴作点对称状配置,同时,将磁体配置在仅在跟踪方向上产生驱动力的2条线圈边中的一条线圈边上形成交链磁通的位置上。
从而,由于将跟踪线圈相对中心轴点对称状配置,因此,在被驱动部回转时,各个跟踪线圈相对磁体产生相同动作。由此,使得各个跟踪线圈的磁性回路一致,可相互抵消由各个跟踪线圈产生的多余的力,因而,即使是在高频区域也能获得稳定的回转力矩。
又,由于在跟踪方向上产生驱动力的1条线圈边(驱动边)上交链磁通,驱动边以外的边不会受到来自磁体漏磁的影响,可防止对跟踪动作造成影响。藉此,可防止该光拾波装置在跟踪动作时产生高频区域的相位紊乱。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在技术方案1的光拾波装置中,将磁体相对跟踪线圈作斜向配置。由此,因为磁通方向与被驱动部的回转方向正交,所以可使通电后跟踪线圈产生的力达到最大。
又,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光拾波装置中,使相互对向夹住跟踪线圈的磁体的磁极为同一极。由此,因为磁通方向为点对称状,所以,在各个跟踪线圈驱动边的通电方向一致时,可使各个跟踪线圈产生的力作用于相同的回转方向来驱动被驱动部回转。
又,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是,在技术方案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光拾波装置中,设有2个跟踪线圈。由此,因为将跟踪线圈的个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了可动部的轻量化,所以可提高高速随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317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