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式压缩机阀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136146.5 | 申请日: | 1996-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309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燮;吴再锡;卓璟植;吴元植;金炯锡;李相旼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B53/10 | 分类号: | F04B53/1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登河,顾红霞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式 压缩机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密闭式压缩机的阀装置,特别涉及这样一种密闭式压缩机阀装置,它便于将排气阀和阀簧安装在成形于气缸盖上的凹槽内部,并减少了阀装置的部件数量,便于进行组装,同时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
当开动一般的压缩机时,通电后在定子和转子的电磁作用下开始旋转,转子旋转带动曲轴旋转。
然后,通过一连杆或滑块将曲轴的垂直旋转力转化为水平运动来水平地传动活塞。最后,活塞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
这时,当活塞后退时,致冷剂就通过缸盖上的进气口和进气阀进入气缸。当活塞前进时,上面进入的致冷剂被压缩,通过气缸盖的一个排气孔,从而在排气阀开启时就排放出去。
在设计上面工作方式的一般密闭式压缩机的传统阀装置时,人们很注意提高压缩机的效率,以便在气缸内直线往复运动的活塞到达顶部死点时减小气缸内的体积和与气缸相连的排气孔(详细描述见后文)的内部体积(这里指“压点容积”)之总和。
其原因为,在压缩气体排气过程中留在压点容积内的高压致冷剂气体在气缸的吸气冲程作用下随着活塞的后退发生膨胀,阻碍了致冷剂气体从吸气口的吸入,这样就降低了压缩机的效率。
在排气阀将排气孔关闭前,上面提到的成形于气缸盖上的此排气孔一直与气缸的内部空间相联通。
上面提到的使用于传统密闭式压缩机气缸和端盖之间的阀装置的作用是将致冷剂气体吸入到气缸内或将其从气缸内排出去。这里,吸气阀、气缸盖、密封圈以及排气阀分别做成片形,顺序安装成阀装置;另外在上述部件外面,一凹槽成形于气缸盖上用来安装排气阀等等。
与前面叙述的两类密闭型压缩机阀装置的传统举例描述相结合,在气缸盖里成形凹槽来安装排气阀的例子将参照著名的美国专利描述如下。
如图1所示,根据美国专利No.4,723,896(这里称为“引用技术No.1”),密闭式压缩机的阀装置气缸盖1上带有一个凹槽2,用来固定排气阀装置。
一个排气孔3成形于凹槽2上,一个排气阀4安装在排气孔3的上部,用来关闭排气孔3。
一个阀簧5安装在排气阀4的上侧,用来使排气阀4从开启状态复位到闭合状态。
定位座6固定在气缸盖1的凹槽2里面,与阀簧5相连。同时夹具7安装在定位座6的上侧,用来固定上面提到的部件。
上述部件都位于端盖8和气缸9之间,一个密封圈10紧紧地固定在端盖8和气缸盖1之间,用来防止高温高压致冷剂的漏泄。
未解释的标号9a指一个活塞。
但是,根据引用技术No.1的密闭式压缩机阀装置包括许多部件,例如排气阀4、阀簧5以及固定它们的定位座6。结果,阀装置的组成需要许多部件,并且气缸盖1上还需要有插入接纳夹具的狭缝,这样结构趋于复杂化而且不易于加工。
而且,鉴于阀簧5用定位座6来固定,排气阀4可导致阀簧5的形状变形,当变形的阀簧5与定位座6接触时又导致定位座6变形。这样各个部件都不能正常运作。
同时,如图2所示,根据美国专利No,5,209,260(这里称为“引用技术No.2”),密闭式压缩机的阀装置包括一个吸气阀板17、一个气缸盖11、一个排气阀14、一个阀簧15、一个定位座16以及一个端盖18,这些都顺序连接在一个气缸上(未示出)。
下面,上述部件的形状将会描述得更加详细些。
一个吸气阀17a和一个喷射孔17b成形于吸气阀板17的中间周围。
具有阶梯形第一个接纳部12a和第二个接纳部12b的凹槽12成形于气缸盖11的一个中间侧。
第一个接纳部12a要比第二个接纳部12b深一些,排气孔13位于第一个接纳部的中心。
然后,排气阀14和阀簧15依次固定到第一个接纳部12a的一边。这样,排气阀14就能用开/启闭合排气孔13,阀簧15限定了排气阀14的开/启闭合范围。
一个吸气孔11a的开启和闭合由吸气阀板17上的吸气阀17a来控制,它位于凹槽12的一外侧。
定位座16固定安装在比第一个接纳部12a浅的,第二个接纳部12b上,它们都在气缸盖11的凹槽12内,与排气阀14的上表面及阀簧15相对,这些都事先依次堆装在凹槽12内。
这时,嵌入在第二个接纳部12b的定位座16紧紧地固定在气缸盖11上,使得不需要上述引用技术No.2提到的夹具。
未解释的标号18指的是一个端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361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辊子检测架的辊子对
- 下一篇:磁带卡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