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焚烧炉无效
申请号: | 00203199.X | 申请日: | 2000-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4324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威平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 |
代理公司: | 杭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0016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焚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是垃圾焚烧处理系统中的主要设备。
中国专利CN2206409Y公开了一种“废弃物干馏燃烧装置”,该装置将垃圾生成干馏气,干馏气通过多次燃烧,得以燃尽,排出符合标准的废气,同时得到余热。但是,该发明一是干馏垃圾没有利用自身的热源,而是另需燃料,既提高了垃圾处理成本,又增加了外加燃料的废气排放,整个装置显得不够合理;二是单装置生产,周期较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干馏产物作热源进行干馏,生产周期较短,需要时可以得到干馏气的垃圾焚烧炉。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这种垃圾焚烧炉,有一个炉膛,炉膛有进风口和余热气吸出口;炉膛中有干馏室,可以通过轴承支架和机械密封中的轴瓦正反转动,机械密封有干馏气体出口;干馏室有进料口,生产时有闷盖,其特征是:所述的炉膛有来自粉碎器的粉料管道。本方案可将粉碎后的干馏物喷入炉膛燃烧,同时得到干馏气体。如果在干馏室的进料口装接可移动的螺旋进出料装置,其输送螺旋伸入干馏室,可以正反转,装置下口接粉碎器,其上有粉料管道通出,则可以使垃圾装填和干馏物排出变成自动。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案进一步完善:在炉膛中有两个以上的干馏室,每个干馏室各有轴承支架和机械密封,各机械密封与炉膛之间有干馏气引入管道;各干馏室的进料口有螺旋进出料装置,装置下口接粉碎器,有粉料管道通入炉膛。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可以用干馏气体和固态干馏物作干馏热源,不但可以节约垃圾处理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外加燃料的废气排放,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见图1、图2。这种垃圾焚烧炉,有一个炉膛1,本例炉膛下部垂直,上部成拱形,其进风口1-1外安装有鼓风机;在炉膛中未尽燃热气,从余热气吸出口1-2排至下一级燃烧。炉膛中有干馏室2成圆筒状,可以通过轴承支架3和机械密封4中的轴瓦4-1正反转动,机械密封有干馏气体出口4-2;干馏室内壁有3条以上带导向角的螺旋翼2-2,本例为6条,螺旋翼的作用是当干馏室转动时,对物料施加一个促进力,将其推入或带出。干馏室的大小一确定,螺旋翼的导角和高度即可以通过试验确定。本例干馏室体积21M3,螺旋翼的导向角为15°,高度10cm。生产时,干馏室的进料口2-1装接可移动的螺旋进出料装置5,该装置包括锥形料斗5-1、伸入干馏室可以正反转的输送螺旋5-2和壳体5-3,下口5-4与粉碎器6相连。经过筛选、除湿后的垃圾碎料经过螺旋进出料装置5进入正转的干馏室2,装足物料后移开螺旋进出料装置,装上闷盖关闭进料口。先以烧煤启动,垃圾受热开始干馏出气体,干馏室生产温度一般在300-700℃。当干馏完成时,再装接螺旋进出料装置,干馏室和输送螺旋都反转,将固态干馏物料排入粉碎机,粉碎后的干粉料通过粉料管道7喷入炉膛燃烧。当达到设计值时,即可停止烧煤而使用固态干馏物粉。本例干馏室转速3-4转/分,完成干馏时间约4小时。本实施例只利用固态干馏物作热源,干馏气体被提供作它用。
如果干馏室一端的机械密封的干馏气出口4-2与炉膛之间有干馏气引入管道8连接,则干馏气体喷入炉膛一起燃烧,提高了炉膛的温度。
为了增加热烟气的停留时间,本实用新型的炉膛顶部设有若干拱形烟气隔栅1-3。本例为7道。
实施例2,见图3。一台焚烧炉在装物料和排出干馏物时,炉温会降低,影响生产。为此炉膛1中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干馏室2,每个干馏室各有轴承支架3和机械密封4,各机械密封与炉膛之间有干馏气引入管道;各干馏室的进料口装接螺旋进出料装置5,装置下口接粉碎器。本例炉膛中有2个干馏室。当一个干馏室在装物料时,另一台正在正常生产,提供着热源。如此循环,可以使生产周期有效缩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威平,未经王威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31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