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炒茶锅无效
申请号: | 00207037.5 | 申请日: | 2000-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4237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21 |
发明(设计)人: | 过云樵 | 申请(专利权)人: | 过云樵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明华 |
地址: | 312466***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炒茶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茶锅,炒茶锅是炒茶机械的主要部件。
现今的茶叶由手工炒制或机械炒制而成,手工炒制的茶叶质量较好,但是手工炒制茶叶需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产量低,且制成后碎末多,浪费青茶叶。对于机械炒茶技术,都是用若干铁槽焊接成炒茶锅,以一定功率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配上牵引装置和热源,牵动炒茶锅在热源上往复运动,使青茶叶受热变干,然后将木棍放在炒茶锅中,使其随茶叶滚动,把干茶叶逐渐压制成形。如在浙江省新昌、嵊州、巨州等地,所采用的炒茶锅主要包括数个凹槽,槽口宽度一般在11-14cm之间,在每个凹槽的底部形成有较低的沿纵向延伸的凸起,俗称“底筋”。但由于底筋太低,凹槽的槽形太圆太窄,因而在炒制茶叶的过程中,青叶过于密集,只是随炒茶锅左右滑动,难以有效翻动散气,散热、散气的面积又小,青叶几乎闷熟之后才被翻转,炒干后压制成形,将会失去大半的自然色泽和香味。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机械炒茶机械虽相对于手工炒制提高了效率,但是炒出的茶叶质量很不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炒茶锅各个凹槽的形状和构造进行改进,以提高机械炒制茶叶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包括一锅体和围绕该锅体的围框,该锅体由多个连续凹槽组成,各凹槽在其底部形成有纵向延伸的底部凸起,其中,各凹槽在底部凸起形成之前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的半椭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中,各凹槽的槽口宽度在14-19cm之间,在形成底部凸起之前各凹槽的最大深度在7-9cm之间,且槽口宽度大于凹槽最大深度的两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中,底部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径在0.5-0.7cm之间的半圆形。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采用了横截面基本为长半椭圆形的凹槽,青茶叶在炒制过程中在锅内相对分散松动,随着炒茶锅的往复运动青茶叶受到底筋的阻挡,翻转灵便,散气、散热顺畅,如此炒干压制成形的茶叶在色、香、味、形各方面都能达到手工炒制的水平,而效率又大大高于手工制茶,且又解决了机械炒制的茶叶散气不足、色泽灰暗的缺点。
以下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附图中:
图1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的立体图。
图2是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如图1、图2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1包括一锅体10和围绕该锅体的围框11,该锅体10的底部由若干连续凹槽12组成,例如由三个凹槽焊接而成。各凹槽12在其底部形成有纵向延伸的底部凸起13。
如图3所示,炒茶锅1的每个槽的横截面在底筋13形成之前呈半椭圆形状,槽口的宽度W较佳地为14-19cm,半椭圆的最大深度D较佳地为7-9cm之间,同时槽口宽度W要大于深度D的两倍,以形成一个较为扁平的半椭圆形状。底筋13比已有炒茶锅的底筋要高,为了制造方便和使青茶叶在炒制过程中易于翻转,底筋13的横截面可为半圆形,其半径较佳地在0.5-0.7cm之间。
在炒茶时,炒茶锅1支承在一热源之上,以转速可调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源,借助于牵引装置可控制炒茶锅1以垂直于凹槽12轴线的方向在热源之上作往复运动。发明人经试验发现,炒制的茶叶要在色、香、味、形各方面达到较高的标准,关键在于炒制过程中对散热、散气的控制。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可使茶叶在炒制过程中可有效翻动,受热均匀,该炒茶锅具有具有较大的气、热散发面积,通过电动机和牵引装置来控制炒茶锅的往复速度和行程,就可使青茶叶的翻动和气、热散发量保持在合适的程度,因此茶叶不会因散气、散热过快而冷干无法成扁实形,也不会因散气、散热过慢而呈灰黄色,从而使茶叶的制成品达到甚至超过手工炒制的色泽和香味标准。
采用普通的铁皮为原料,以一般的打压手段即可制成本实用新型的每一槽,将若干槽焊接在一起,再以铁框围住,就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炒茶锅。为了提拎方便,还可在铁框上设置一活动手柄14。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这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型都应视为处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过云樵,未经过云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70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