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及摩托车的减速告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08909.2 | 申请日: | 200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4293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9 |
发明(设计)人: | 汪义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义彬 |
主分类号: | B60Q1/26 | 分类号: | B60Q1/2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娴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摩托车 减速 告警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告警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及摩托车的减速告警装置,其能在减速时产生告警闪光信号,以提醒后方来车注意安全车距。
目前,所有车辆均在尾部装设刹车警示灯,近年来为提高安全性,减少后方车辆对前面车辆的追撞几率,更以立法程序强制车辆必需加设第三个刹车灯,以将刹车警示灯安装在更明显的发光位置,以提醒后方来车注意安全行车距离。然而,众所皆知,一般传统刹车灯10,与车辆原有的刹车系统同时动作,必须由驾驶者踩踏刹车板时,刹车脚踏板11下压,触及微动开关12才有作用(如图1所示),但是,当驾驶员仅放松油门利用惯性减速时,便没有任何信号提醒后方来车注意前方车辆正处于减速状态。对一般人而言,视觉神经对正前方直线距离的远近变化与固定亮灯方式的警示灯反应较为迟顿,当驾驶员疲劳或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常无法适时查觉前车的减速状态,直到逐渐逼近前车才匆忙减速,如果,此时前车再突然刹车,将因错失第一刹车时机欠缺足够的刹车距离而可能产生追撞事故,尤其是遇到雨雪、灰砂天气或夜间等视线不明时,更为严重。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产生告警信号的汽车及摩托车的减速告警装置,以更有效的方式提醒后方车辆驾驶员注意前车正在减速中,使之能随时保持车距。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搭配传统的刹车灯使用的汽车及摩托车的减速告警装置。以在未踩下刹车踏板,在自然惯性减速时亦有闪光显示,刹车时同时拥有一般刹车灯与减速闪光灯双重显示作用;可提供使用者多种组装方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将传感器装设在车辆、速度表的轴心或引擎传动等任何可以反应车速的位置,当车辆开始减速时,利用传感器减速时所产生的转速周期时间变化,并将此时间传送至前述装置的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将最后一次感应的转速周期时间信号与前次相互比对,当最后一次转速周期时间信号大于前一次时,即判断为减速开始,待车速减少到预定比例时,即使告警灯泡作出闪光显示。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及摩托车的减速告警装置,包括有:
传感器,装设在车轮、速度表的轴心或引警传动轴之一处,以提供车辆加减速所产生的时间变化信号;
警示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处理单元,其与传感器、警示灯电连接,以将不同时间的时间信号相互比对,以判断车速状态,在减速到达预定比例时,输出一闪光信号使警示灯发亮警示。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中设有不同的减速比例,设定至少二种速度的警示灯闪烁模式。
其中,所述警示灯灯泡搭配安装在第一、第二、第三刹车灯罩内。或仅于第三刹车灯使用,使刹车时同时拥有传统刹车警示灯与闪光警示灯双重显示作用。
其中,所述警示灯灯泡搭配安装第三刹车灯内。
其中,所述警示灯直接利用作为一般刹车灯与减速警示灯共用的双芯灯泡。
其中,所述警示灯为闪烁灯,警示灯的光源为一般直流灯泡、LED或霓虹灯管中之一。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刹车告警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告警装置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告警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详细电路图。
如图2、图3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及动作流程图;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将传感器SR装设在车轮、速度表的轴心或引擎传动轴等任何可反应出车速变化之处,感测器SR可利用光耦合器,在车轮、速度表的轴心或引擎传动轴等每转动一圈,即传感器SR中发生一次光遮闭或磁场感应信号,产生一次转速周期时间脉冲信号。当车辆加速时,其车轮、速度表的轴心或引擎传动轴每转动一圈的转速周期时间即相对减少,反之在减速时,每转动一圈的转速周期时间即相对增加。传感器SR并将此时间信号传送至处理单元20处理,处理单元20随时将最后一次所感应的转速周期时间信号与上一次相互比对,若最后一次转速周期时间信号较前一次更短,即表示车辆正在加速中,如最后一次转速周期时间信号较前一次更长,则表示正开始减速(假设此时刻为A时间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义彬,未经汪义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89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