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油箱油量显示仪无效
申请号: | 00211757.6 | 申请日: | 2000-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4201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主玉;唐可洪;张庆瑞;史文浩;邵承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主玉 |
主分类号: | B60K15/03 | 分类号: | B60K15/03;B60K35/00 |
代理公司: | 机械工业部长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世林 |
地址: | 130025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油箱 显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油箱油量的定量测量装置,也适用于一般工业油箱油量的定量测量。
目前,汽车油箱所采用的油量测量装置,基本上为定性测量装置。其结构为浮子浮在油的液面上,油面的升降变化改变浮子的高低位置,从而带动滑动电阻改变电阻值达到测量的目的。由于滑动电阻精密低,非线性严重,显示仪表没有定量显示刻度值,因此,测量无精度,只能大概估计油箱里油量是满箱、半箱和空箱,不能定量反映油箱里有多少公斤油,故该装置只能做到定性测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定量测量油箱内油量的汽车油箱油量显示仪。
本实有新型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结构附图说明如下:汽车油箱油量显示仪是由浮子和测量显示部分组成,测量显示部分采用传感器12和二次仪表,浮子13和传感器12装在外罩1和固定在外罩1上的上盖3内,外罩1底部设有小孔,该孔处装有支撑浮子13的弹簧14,传感器12固定在上盖3上并与二次仪表相联接,其上的调整螺钉5与浮子13的上端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测量原理是由现有的用浮子测量油箱液面高度改为用浮子测量浮力的大小。该装置固定在油箱中,使浮子立于油箱中基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浮子在油箱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油量。当油箱中油量发生变化时,浮子的排油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即浮力大小发生变化。变化值通过浮子传递给传感器,经过二次仪表显示出油箱内油量的数值。测量精度可达1%以上(三级称标准)。
本实用新型可在汽车出厂时直接装在油箱上,也可作为独立装置安装在用户汽车上,而不改变原有油箱的整体结构。其优点是:1)使驾驶员准确知道自己使用的汽车油耗与速度的关系,选择最佳经济时速,使百公里油耗最低,达到节油目的;2)明确加油时量的多少,监督加油站的服务质量;3)提醒驾驶员根据所剩油量选择适当的地点加油;4)提高了汽车油箱油量计量的性能,从而提高了汽车生产厂家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5)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可靠,既可在汽车出厂前作为配套件安装在油箱上,也可作为独立的装置安装在售后的汽车油箱上,而不改变原油箱的结构;6)可适用于各种工业油箱的定量测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及其工作进程。
附图是油箱油量显示仪的一种结构图。
图中:1.外罩2.密封垫3.上盖4.固定螺钉5.调整螺钉6.螺母7.盖板固定螺钉8.盖板9.密封垫10.垫片11.传感器固定螺钉12.传感器13.浮子14.弹簧15.油箱
本实用新型包括浮子13,传感器12和二次仪表,浮子13和传感器12装在外罩1和上盖3内,外罩和上盖固定在油箱15上,外罩1的底部开有小孔,使外罩1的内腔与油箱15联通。在浮子13的底部与外罩1之间装有弹簧14,该弹簧的作用是平衡浮子自重,达到稳定浮子的作用。传感器12装在浮子13上端的上盖3内,并用垫片10和传感器固定螺钉11固定在上盖上。传感器上设有调整螺钉5,该调整螺钉与浮子上端接触,其作用是调整浮子的位置,调整完毕,用螺母6将调整螺钉固定,于是浮子立于油箱中基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传感器与二次仪表联接。为了保证密封,在外罩与油箱之间装有密封垫2,并用固定螺钉4将上盖和外罩一起固定在油箱15上。考虑到安装调整方便,上盖可以敞口,用盖板固定螺钉7将盖板8和密封垫9固定在上盖上。
考虑到不同类型油箱尺寸及形状不同,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克服由于油箱横截面不等所产生的测量非线性造成的误差,浮子13可以设计成变截面的筒状结构,其外型由下式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将燃油加入油箱15,利用连通器原理,燃油从外罩1底部小孔进入外罩1内,随着油面的升高,浮子13向上的浮力增大(反之燃油减少,浮子向上的浮力减少),并将力传递给传感器12,再经过二次仪表显示出油箱内油量的多少。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油箱油量显示仪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品牌汽车油箱上和工业油箱上,根据油箱大小不同,本装置可进行系列化设计,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主玉,未经王主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17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