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无污染煤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00215946.5 | 申请日: | 200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4367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树洲 |
主分类号: | F23B1/12 | 分类号: | F23B1/12;F23B1/30;F23B1/34;F23B1/36 |
代理公司: | 淄博科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25564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无污染 燃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煤燃烧器,属于热工设施。
现有的煤燃烧器,如各种锅炉等,普遍存在煤的燃烧率低、热效率低、排烟、有空气污染,需排放大量炉灰等问题,有的兼具,有的只具有一项不足,总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全面要求。目前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改进始终没有脱离开常规的改进思路,取得的效果甚微,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高效无污染煤燃烧器,燃烧率高、热效率高,无烟、无空气污染、无炉灰排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无污染煤燃烧器,其燃烧室上有加煤口,有主、副两个燃烧室,两燃烧室的上部相连通,主燃烧室:炉膛呈纵向环状,加煤口和助燃风口设在炉膛的顶部,与加煤口对应的炉膛下部设有炉栅,炉栅下面为敞开的熔岩出口;副燃烧室:顶部设有排气口,上部设有二次助燃风口,下部设有火焰出口。
本实用新型能够使煤进行循环多次悬浮燃烧,燃烧完全,热效率高,没有烟气排放,无空气污染,煤中的杂质、石块熔融成少量熔岩排出,无炉灰排放。在应用时,熔岩出口可由水封封住,熔岩滴落在水中水碎成陶瓷熔块样的碎石块。本实用新型打破了常规的改进思路,属于一种全新的煤燃烧器的新一代产品。
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获得较好的运行性能和使用性能,在本实用新型中:
加煤口设在靠近两燃烧室的连通口处,保证燃气流的良好循环。
主燃烧室的炉膛设计为纵向长形环状,保证燃烧气流的分布和合理循环。炉膛横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考虑到气流畅通流动,以圆形、椭圆形为宜,以圆形为最佳。
助燃风由双层管送入,一层进风,一层进燃油或水。
副燃烧室的底部也可增设熔岩出口,方便由主燃烧室带来的少量煤渣或小石块熔融成熔岩的排出,彻底避免清炉的麻烦。
副燃烧室的炉膛为筒状,两燃烧室的连通口和二次助燃风口均与筒状炉膛相切,以获得相适应的排气阻力,保证主燃烧室的正常稳定的运行。同样道理,火焰出口最好也与筒状炉膛相切。
本实用新型煤燃烧器,外壳由钢板焊接成型,钢板外壳内衬有保温层和高温内胆,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承受1600~1700℃的高温,为此炉栅应用特种工业耐火材料制成,具有抗氧化、耐高温、耐冲刷的性能,可选用耐高温的刚玉耐火炉栅。
制造时,把满足性能要求的耐火材料制成不定形的耐火浇注料,炉膛以可燃性材料作模芯,整体浇注而成。然后点火燃烧,靠燃烧器自身的燃烧将炉衬、炉胆烧结定型而制成,模芯被烧掉后留下的空腔即为炉膛。
本实用新型适宜燃烧普通混沫工业煤,工作温度达1700℃。
下面结合一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一应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煤口、2助燃风口、3燃烧负压区、4炉胆、5钢板外壳、6氧化燃烧区、7还原区、8炉栅、9、12熔岩出口、10水封管、11水池、13火焰出口、14筒状炉膛、15二次助燃风口、16排气口、17连通通道、18点火孔。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无污染煤燃烧器,其燃烧室上有加煤口1,有主、副两个燃烧室,两燃烧室的上部由连通通道17连通,主燃烧室:炉膛呈纵向长形环状,分燃烧区、还原区和负压区,加煤口1和助燃风口2设在炉膛的顶部,加煤口1设在靠近两燃烧室的连通口处,与加煤口1对应的炉膛下部设有刚玉炉栅8,炉栅8下面为敞开的熔岩出口9;副燃烧室:顶部设有排气口16,上部设有二次助燃风口15,下部设有火焰出口13,副燃烧室的底部设熔岩出口12。副燃烧室的炉膛14为筒状,两燃烧室的连通口、二次助燃风口15、火焰出口13均与筒状炉膛14相切。钢板外壳5内衬高温炉胆4。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运行情况如下:
初始工作需先燃油预热,排气口16敞开排气,雾化油和空气合理配合后从从助燃风口2以高速射到燃烧区6,从设置的点火孔18将其引燃,再燃烧区6进行燃烧,燃烧后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向下运行,穿过炉栅8进入还原区7,再通过连通通道17进入筒状炉膛14中,最后火焰从火焰出口13喷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树洲,未经王树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59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