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滑溜板的侧倾式转向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0216586.4 | 申请日: | 200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4126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国梁 |
主分类号: | A63C17/01 | 分类号: | A63C17/01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市40***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溜 侧倾式 转向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溜板的转向结构,特别是指一种直接利用骨架的侧倾以达成使轮体产生转向作用的新颖结构。
附图11所示是目前较为习知且较被广泛应用的滑溜板产品,由该图可知,其转向结构的设计方式,均是与自行车或汽车的转向方式相同,即利用旋动把手或方向盘以直接连动轮体做转向的动作,虽说此等转向方式极为平常,且能达到预期的转向目的,然而,就此类滑溜板而言,由于其是一体积极小的运动器具(亦可称之为玩具),其握把10仅供使用者以单手握持并旋动,因而在操控上并不太容易,简言之,就一般初学者或不太熟练的使用者而言,该等转向结构若以单手操控,则不太容易掌握转向行程,而极易发生转向过多或不足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溜板的侧倾式转向结构,靠此结构可简易而确实地掌握转向行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滑溜板的侧倾式转向结构,其特点是:在一前支杆上端配合一调整钮而套设有一可调高低的握柄,使该前支杆与一骨架结合,又使骨架与一定位件相互枢接,该轮轴套件上端是与定位件相互枢接,而下端则连设有轮体;该骨架两端各与一定位件相互枢接,该轮轴套件上端是与定位件相互枢接,而下端则各连设有轮体。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利用骨架可随握柄的左、右摆移或使用者身体重心的左、右偏移,而同步产生侧倾的结构设计,以使轮体能随之转向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可简易而确实地掌握转向行程。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转向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滑溜板的组合侧视暨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述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述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
图11是习知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其主要包括有如下的基本组件:
一前支杆20,端面上设有数穿孔21,使其配合一旋钮22以供调整并固定握柄23高度,而下端则与骨架30结合;一骨架30,前端具一旋轴31,以配合一轴套32及一软质垫圈33而与一定位件50相互枢接,再在适当位置配合一穿轴34而与一踏板40相互枢接,之后,在接近定位件50位置的底端又枢设有一框圈状拨块35;一踏板40,置于骨架30上端面,并利用一耳部41而与骨架30枢接,而且,其后端42略为高起并罩覆在后轮70的上方,并与后轮70保持一适当间距;一定位件50,上端的轴向穿孔51可供塞设轴套32及软质垫圈33,而据以和骨架30的旋轴31相互枢接,下端则配合一扣件52而与轮轴套件60相互枢接;一轮轴套件60,下端连设有一前轮61,而侧端向骨架30方向则延伸有一拨柄62,且该拨柄62将伸入拨块35的圈孔36中;二后轮70;利用上述构件的组装,当经由握柄23以扳动前支杆20实施左、右方向的扳动行程时,其骨架30将随之产生侧倾现象,进而使枢设在骨架30底端的拨块35拨动轮轴套件60的拨柄62,其中,该轮轴套件60上端是与定位件50相互枢接,而下端则连设有前轮61,故当拨柄62旋移时,将随之旋动轮轴套件60,从而达到使前轮61转向的预期目的。
当然,使用者亦可利用位于踏板40上身体重心的偏移,而达到相同的转向目的。
塞设在定位件50穿孔51内的软质垫圈33的作用,主要是为配合骨架30旋轴31在旋动时,能利用其被挤压后的归复力而在外力消失时,自动使旋轴31归复原位置。
在图4所示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也可以设为二前轮61配合一后轮70的组装,并将转向结构80设在前轮61部位。
前述的转向结构是泛指包括骨架30、拨块35及旋轴31、轴套32、软质垫圈33、踏板40、定位件50及轮轴套件60等构件所构成的总体转向装置。
之后,在图5、图6所示的另二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又可将转向结构80设在后轮70部位,且不论是一前轮61配合二后轮70或二前轮61配合一后轮70的组装,均仍得以适用。
最后,再请参阅图7、图8、图9、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也可将前述的转向结构80分别设在前、后轮61、70部位,如此,当进行转向行程时,其前、后轮61、70将同时随之进行对应方向的转向行程(即如图8、图10所示)进而减少回转半径并增加转向速度,以提高运动乐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国梁,未经王国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65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