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泵用流量调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16994.0 | 申请日: | 200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4151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7 |
发明(设计)人: | 金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铁道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15/00 | 分类号: | F04D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高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雪英 |
地址: | 200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调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单吸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中的液流介质进行流量调节的新颖调控装置。
泵是工业和民用设施中常见的一种设备,在使用中经常需要根据运行工况变化对泵的流量进行调节。因此,泵的调节与控制技术能够大大地促进泵合理和经济地运行。目前,国内外对单吸离心泵、轴流泵及混流泵的流量调节大致分为两大类型:
1.改变泵装置特性曲线调节法:在泵出口处管路上安装调节阀,靠阀的开
启度调节流量,其特点是方法简单,但功率损失大,不经济。若利用旁
路分流调节流量,虽可解决泵在小流量下连续运转的问题,但会增加功
率和管路之损失。
2.改变泵特性曲线调节法:通过调节泵轴的转速调节流量,其特点是功率
损失虽小,但需增加调速装置或采用调速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用流量调控装置,它能借助于泵的预旋流场的强度达到调节流量的目的,且在调节过程中扬程变化小,调节幅度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有内壳体(4)和外壳体(13),在内壳体(4)中设有前置导轮(9)和一组径向排列的动叶栅动叶(3),设置在动叶栅动叶(3)前的前置导轮(9)有2~4片叶片(11),它由变速小电机(10)通过齿轮——齿圈付(12)驱动。动叶栅动叶(3)通常有7~15片,可作0°~90°的回转,动叶栅动叶(3)的中心设有导流锥(6),由执行器(1)根据液流信号通过齿轮系(2、7、8)来加以控制。本实用新型通过泵前设置的一组动叶栅动叶(3)的不同回转角度,形成与泵叶轮转向一致的正预旋流场。前置导轮(9)的叶片(11)与动叶栅动叶(3)组成双重流道,液流经双重流道的作用,旋绕明显加强,抗汽蚀能力提高。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工作可靠、操作灵敏、节流损失小,其调节性能可满足单吸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的多种变工况要求,与阀门调节法相比调节效率大大提高。
图1所示的是泵用流量调控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1说明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是由内壳体(4)、外壳体(13),前置导轮(9)、变速小电机(10)、密封件(5、14)、动叶栅动叶(3)、执行器(1)及齿轮传动系(2、7、8)组成。当液流通过前置导轮(9)后已有一定的预旋特征,随后流入动叶栅动叶(3)的流道内,叶流预旋效应明显增强,其强度主要由动叶栅动叶(3)的回转角度决定的。动叶栅动叶(3)的回转角由执行器(1)根据取自泵后的液流信号通过齿轮系(2、7、8)进行控制,动叶栅动叶(3)根据液流信号可作0°~90°的回转。同时,变速小电机(10)通过齿轮——齿圈付(12)驱动前置导轮(9),变速小电机(10)的变速则与动叶栅动叶(3)的回转角度成正比关系,以致实现对泵后流量和扬程的精确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铁道大学,未经上海铁道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69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