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作用锁定机构无效
申请号: | 00217074.4 | 申请日: | 200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4128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03 |
发明(设计)人: | 金培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培聪 |
主分类号: | B62K17/00 | 分类号: | B62K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20110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用 锁定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定机构,具体说涉及一种用于可折叠装置的锁定机构。
目前用于可折叠装置,例如健身滑行车上的锁定机构如图7和8所示,其定位和脱卸是由升降滑钩22、升降轴20、中心轴32和升降手柄19拉簧31所组成的机构实现,即当升降手柄19处于如图所示的A位置时,升降滑钩22脱开空心轴23,空心轴在拉簧31的作用下其两端在被定位在左右扇形板26、33的弧形槽34的凹槽35中;而其卡紧锁定是由空心轴23、凸轮锁紧手柄28和凸轮芯轴29组成的机构实现,即需当所述空心轴两端定位在所述凹槽中时,按图示C方向转动升降手柄28通过其凸轮部分作用于垫圈31而使左右扇形板卡紧前管组件的侧壁。具体说,前管组件21的定位如图所示是由空心轴23的柱体借用拉簧31的作用进入左扇形板26和右扇形板33的扇形槽两端的凹槽G、H内定位,其中G为工作定位槽,而H为折叠定位槽。使用时,首先将锁紧手柄28扳向D端,如图8所示。由于凸轮34的作用锁紧机构卸荷。然后转动升降手柄19至B端,如图7所示。连接于升降轴20的升降滑钩22便克服拉簧31的阻力强制托起空心轴23,以使空心轴的柱体同时脱离左扇形板26和右扇形板33的凹槽H。此时,空心轴23的柱体与两扇形板的扇形槽35处于同一母线,随即推动前管组件21至工作位置,即如图7所示位置。然后松开升降手柄19,空心轴23在拉簧31的作用下即自动进入两扇形板的凹槽G定位。然后扳动升降手柄28至C端,如图8所示。由于凸轮34和螺杆25、调节螺母24、垫圈30的作用,强制两扇形板向相对方向变形位移,从而将前管组件21的E面和F面卡紧。折叠时,仍按上述方法操作,以空心轴23进入两扇形板凹槽H为准,即前管组件与车身成水平位置时将锁紧手柄28推向C端锁紧。如上所述,由于实现定位和卡紧的功能需要采用不同机构协调操作来进行,这样的操作比较麻烦且容易产生误动作,且装配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可折叠装置的可一体实现锁定和卡紧双作用的锁定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双作用锁定机构包括:一具有两侧壁的可转动支撑件和一固定基础件;分别贴设在所述侧壁上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基础件上的相对左、右扇形板,所述左右扇形板分别开设含有一定位凹槽的弧形槽;一穿设在可转动支撑件侧壁和左右扇形板上的中心轴;一在所述中心轴上方以一定距离与它相平行地穿过所述侧壁和弧形槽的定位轴;分别设置在所述定位轴两端的调节螺母和一由操作手柄和凸轮部分一体组成的可枢转的锁紧凸轮;一设置在锁紧凸轮和右扇形板之间的垫圈;一连接所述中心轴和定位轴的拉簧;其特点是,在定位轴相应于弧形槽的部位上分别设置左撑脚、右撑脚。
采用上述结构,当推动操作手柄使锁紧凸轮呈卸荷状态,推动可转动支撑件至展开状态时,在拉簧作用下左撑脚和右撑脚的爪部与定位轴同步进入左右扇形板的与其相对应的凹槽内定位;然后推动手柄使锁紧凸轮通过垫圈作用两扇形板使扇形板的内侧面向相对方向变形,从而将与可转动支撑件的与相应内侧面邻贴的侧壁面卡紧。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定位和卡紧的双作用是通过一个凸轮卡紧机构实现,即一个操作手柄可起开合和锁定卡紧的双向作用,操作者不会误动作,从而确保可折叠装置,例如健身滑行车的安全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以便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作用锁定机构用于一健身滑行车上的总成处于展开状态的部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经局部剖视的右视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双作用锁定机构的锁紧凸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图中还示出一凸轮芯轴和定位轴端;
图5是图1的总成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图1总成的整体示意图;
图7是已有技术的用于健身滑行车上的定位锁定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经剖切的右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培聪,未经金培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70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