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化中医脉象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17180.5 | 申请日: | 200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4209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8 |
发明(设计)人: | 费兆馥;孙汉钧;江启中;汤伟昌;李斌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医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跃虹 |
地址: | 200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化 中医 脉象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诊断仪器,具体涉及中医脉象检测装置。
中医手指切脉是在指端对挠动脉管施加不同压力的条件下(即浮、中、沉压力),依靠触觉、压觉、振动觉感受器探测脉象信息的。其中包括至数、节律、浮沉、强弱、粗细、刚柔、流利、艰涩等信息。因此,中医脉象信号应该理解为是切脉压力和脉搏波搏动力的集合。在现有的人体脉象检测装置中,例如日本田口贤辉发明的“压力、脉搏测定装置”中[见日本公开特许昭和56-109642,日本公开特许昭和56-1586421及美国John H·Laub发明的“无创脉波记录仪中[见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Vol.11,No3,1983]均采用一个测力传感器(测定指压力)和一个压电式脉搏传感器复合而成的探头。这些检测装置由于结构上的原因,不能真实地模拟中医指尖切脉的特点,在反映中医脉象信息的特点方面尚存不足。田口贤辉的仪器中,由于其测力换能器不与取脉部位直接接触而失去触诊的特点,不能如实地反映切脉压力。美国Laub的仪器中选用了空气传导式压电脉搏传感器,由于其低频响应不好而易产生波形失真,再者由于实用操作上的原因也难以准确定位,极易产生测量误差。上述这些脉象检测装置实质上是西医脉搏计的设计思路,而与按传统的中医切脉要求而设计的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专利CN86208967U公开了一种“中医脉象检测装置”该实用新型虽然已采用了一点或三点式传感器采录脉象信号,但最终经计算机处理后,显示并打印的结果乃是反映脉象某些特征的图谱。它存在的缺陷是,不能对脉图的特征作定量化的分析,没有做到脉象的数据化表达。再者其尚未实现运用脉图作为主要依据进行临床辩证的功能。按中医诊断仪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公开一种优于目前各种类型脉象仪的智能化中医脉象检测装置,该装置重复性、抗偏载性好,能真实地将脉搏信号传输入计算机,通过人机对话给出对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名等方面的结论和初步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结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模拟中医脉象检测。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智能化中医脉象检测装置由脉象传感器、脉搏波放大器、取脉压力放大器、模数(A/D)转换器和PC电脑组成。其中脉象传感器由带尼龙搭扣的表式支架、传感头垂直位置调节机构和传感头装置构成。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智能化中医脉象检测装置各单元通过传输信号的电缆相连。脉象检测装置工作时,先由脉象传感器将脉搏搏动力产生的交流电压(脉搏搏动力为40~50克)和由于取脉压所产生的直流电压(取脉压力达250克),分别输入脉搏波放大器和取脉压力放大器,进行放大预处理,然后经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PC电脑。通过安放在寸口关部的传感器,按递增的取脉压力(5~10个压力梯度,0~250克力)分别测取5~10段脉搏信号。从而采集到一个系列的取脉压力和对应的脉搏波,并对各段信号进行初步的数据预处理,排除随机干扰信号后,进行计算机处理。结合事先设计的联想条件进行人机对话,最后给出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名方面的结论和初步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结论。达到通过脉象检测诊断的目的。
中医脉象有别于西医脉搏波,为了实现中医脉象的客观化检测,首先必须从手指切脉的特点出发,研究模拟切脉特点的传感器及检测装置。传感器设计必须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尽力完善地反映指感。再者是研究脉象指感成分的客观表达要素。脉象传感器性能的优劣,例如重复性、稳定性直接影响脉象信号客观化、数据化的可信度,其又是脉象检测装置辩证系统的基础。
脉象传感器的设计,包括形式、尺寸、感压面尺寸等应尽量近似人指,以便符合传统的切脉特点。弹性元件、应变梁应具有合理的刚度,以实现对脉道加压,并且具有较大的线性范围。传感器应该具有较好的测量重复性,即抗偏载性能好。长期的临床测试中发现,在多次重复测试过程中,经常发生传感器感压触头的机械中心偏离挠动脉管中心的现象。从而导致力作用点的偏移,产生测量误差。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一般圆形触头的悬臂梁式传感器,重复性测量误差可高达20%~30%,这就意味着脉象波形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因此必须对常规的脉象传感器进行改良,增加抗偏载的有效措施。临床中发现,传感器的稳定性也十分重要,在结构形式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人体体位及手臂活动等因素而引起的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71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