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收线式耳机、耳机话筒组无效
申请号: | 00217260.7 | 申请日: | 2000-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4176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31 |
发明(设计)人: | 周林华;张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林华;张惠民 |
主分类号: | H04R5/033 | 分类号: | H04R5/033;H04R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线 耳机 话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耳机话筒组的收线装置。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欢带上收音机、放音机等音响设备,利用耳机或耳机话筒进行随身收听,不听时就将连接有耳机或耳机话筒的导线随意绕一下放在口袋里,这样,导线的不规则缠绕常引起打结,给使用带来不便,由于耳机和耳机话筒没有固定的地方安置,难免会受到损伤。对手持式无线电话机来说,随着普及率的提高,其电磁波幅射人脑造成健康危害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为此,权威人士曾提醒人们:尽量减少使用手机。但在信息发达时代,手机便携、联系快速方便的优点已被人们认可,且是外出联系工作的最佳通讯工具,因此,在手机上安装耳机和话筒,使受话送话的人远离手机,将是减轻手机电磁波对人脑幅射危害的发展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皆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既能减轻手持式无线电话机电磁波对人脑幅射的危害又能解决随身听者使用方便且有利于保护耳机和话筒的收线式耳机、耳机话筒组。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该收线式耳机、耳机话筒组,包含有一壳体和用导线连接的耳机、耳机话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设有使上述导线自动收进的收线机构,该机构包括套装在壳体轴上的收线轮,收线轮的一侧装有可与插头、导线相接导通的滑动触点,收线轮上设有收线弹簧,收线弹簧两端分别与壳体、收线轮相连。
所述的壳体上还设有耳机、话筒的固定、取出机构,该机构包括在壳体一侧设有安置耳机、耳机话筒的凹槽,槽的一侧有缺口,由弹簧顶推的可插在耳机、话筒凹肩处的固定销,按钮设在壳体窗口内与壳体连接成跷板式,按钮的一端作用在固定销的尾端;安置耳机、话筒的凹槽内还设有一端嵌入内壁、一端上跷的簧片。
本实用新型将连接音响设备的耳机、话筒通过收线机构实现自动收线,同时还设置了耳机、话筒防脱落固定、取出机构,使耳机、话筒在与音响设备配套使用时更方便,携带也方便,不会互相缠绕引起打结,解决了耳机、话筒的存放问题,保护了耳机、话筒不被损伤,若与手持式无线电话机配套使用,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电磁波幅射人脑的危害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以下将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再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收线式耳机、耳机话筒组有两个对合的壳体(2),壳体内设有导线自动收进的收线机构和耳机、话筒防脱落的固定、取出机构。
收线机构包括套装在壳体连体轴上的收线轮(3),收线轮一侧装有与插头(1)、导线(10)相接导通的滑动触点(13),即滑动触点一端与插头相连,另一端与导线相连,导线从壳体线孔(12)引出,连接着一对耳机(7)或耳机、话筒(11)。收线轮(3)中部是凹槽,槽内设一收线弹簧(4),收线弹簧与钟表上的发条弹簧类同,一端与壳体相连,另一端与收线轮相连,收线弹簧使导线始终处于卷绕状态。
耳机、话筒的固定、取出机构包括在壳体(2)一侧设有安置耳机、耳机话筒的凹槽(6),该凹槽呈圆形、与耳机、话筒外形相吻合,使耳机、话筒可座于该槽内要求与壳体侧面基本持平,槽的一侧各有一个缺口,由弹簧(14)顶推的固定销(8)呈“山”型,两侧短边为斜面状,销入对合的壳体并位于两凹槽之中间,两侧短边销入凹槽缺口后插在耳机、话筒的环形凹肩上,使耳机、话筒被压住防止脱落。欲要解除固定销对耳机、话筒的压住,在壳体表面窗口内设有与壳体连接成跷板式的按钮(5),按钮的一端作用在固定销的尾端,揿压按钮可使固定销退离,解除对耳机、话筒的压住。耳机、话筒的取出即在壳体的凹槽(6)内设有一端嵌入内壁、一端上跷的簧片(9),当耳机、话筒被解除压住后,耳机和话筒就在簧片的作用下弹起,此时即能用手取出耳机话筒,并可拉出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和活筒当与收音机、放音机、手持式无线电话机配套使用时,其壳体(2)可以是专用壳体,也可以是借用壳体,借用壳体即可利用上述音响设备的原有壳体加以适当改进即可,同时在原有壳体内设置联动切换器进行信号转换,使耳机和话筒被取出使用时能自动接通,同时切断原有的送话器和受话器组。当耳机、话筒被安装回手机时,又切断耳机、话筒组而接通原有的送话器和受话器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林华;张惠民,未经周林华;张惠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72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车顶组件
- 下一篇:触点式可自保直流倒相组合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