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纱线弯曲性能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17564.9 | 申请日: | 200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4275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25 |
发明(设计)人: | 于伟东;王锦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3/32 | 分类号: | D01H13/32;G01N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5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纱线 弯曲 性能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领域测量技术。
在纺织加工和人们服用过程中,纱线会因受力作用而产生弯曲变形。这种纱线弯曲性能,既影响着需要滑爽、悬垂性好的内衣织物风格,又影响着挺括、抗弯性好的外衣织物风格。可见纱线弯曲性能理应作为评价织物手感风格的极为重要指标。
由于纱线是一种细长绕性体,弯曲感量微小,测量困难。因此,在现有的单纤维强力仪上只能对纤维、纱线和织物的拉伸性能进行测量,而能对纱线弯曲性能进行测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纱线弯曲性能测量装置,它安装在如图2所示的现有单纤维强力仪3,4上。它能完成纱线弯曲性能的实际测量,其测量指标包括纱线的最大弯曲力(或弯曲强度)、抗弯模量、弯曲功(或弯曲功比)、摩擦力、拉伸模量和纱线重量等,它能较全面地评价纱线的弯曲特性,继而评价织物手感风格。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如图1、图2所示,纱线弯曲性能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包括L形底板11、定夹头12、动夹头13、滑杆14、动夹头托架15、定针16的夹持板1和双U型针2组成。夹持板1通过固定销定位和用螺钉固紧于下夹头4上,双U形针2被夹持在上夹头3上。
如图1所示,L形底板11的顶面和正面均有刻度标尺,该刻度尺用来保证定夹头12和动夹头13与定针16的等距,以及两夹头间距的准确定位,以确保测量的准确度。定夹头12和动夹头13均呈凹形,各有两块组成,两者间用螺钉相连,两者合为一体的定夹头12和动夹头13通过螺钉和刻度标尺分别定位于L形底版11顶面的左侧和右侧。滑杆14呈圆柱形,它焊接在定夹头12的底面。动夹头托架15由空心圆柱体与垂直的矩形块构成一体,其空心圆柱孔套装在滑杆14上,并通过螺钉和刻度标尺定位于滑杆14上。矩形块尺寸应与动夹头13凹口的尺寸相配合。定针16采用金属细杆制成,它通过尾部螺纹固定于L形底板11上。夹持板1的各部件和双U形针2采用钢质材料制成,两者表面光滑度要求高,应采用镜面镀铬。
如图2所示,在该图上标有上夹头3、下夹头4、上升按钮5、停止按钮6、下降按钮7,以便于后面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能有效准确地完成纱线弯曲性能的测量,所测指标全面,包括最大弯曲力、抗弯模量、弯曲功、摩擦力、拉伸模量和纱线重量等。测量操作1次即可完成,用时少,仅用0.5-1分钟,适于常规化的标准检验。
2、结构和组成部件简单实用,安装置换十分方便,只需将双U形针2和夹持板1分别固装于单纤维强力仪的上、下夹头3、4上即可。
3、定夹头12、动夹头13,以及双U形针可以加长,这样便可进一步用于织物弯曲性能的测量。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和说明如下:
图1是纱线弯曲性能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单纤维强力仪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在测量时首先从L形底板11上的右侧拿下动夹头13,并将动夹头13的凹口部位移插在动夹头托架15的矩形块上,然后将纱线头端用螺钉夹紧于定夹头12中间,接着将纱线穿过在矩形块上动夹头13中间。伸出动夹头13的纱线尾端用张力夹夹住给予纱线预张力,以保证纱线被测的长度一致,再将纱线用螺钉夹紧于动夹头13中间,带有纱线的动夹头13则从动夹头托架15的矩形块上拿下,向上移放至L形底板11顶面右侧,并使纱线处于定针16与双U形针2的中间,这时纱线呈弯曲悬挂造型。打开单纤维强力仪的电机开关,按动下降按钮7,此时下夹头4带动夹持板1缓慢下降,导致固紧在上夹头3的双U形针2的相对上升,当夹持板1继续下降时,呈一定弯曲悬挂造型的纱线会与双U形针2相碰,并在定针16嵌压作用下弯曲,这种弯曲作用力通过上夹头3的应变传感器输出,以测得纱线各项弯曲性能指标值。在测量过程中纱线由弯曲状态拉伸到完全伸直状态时,纱线受力迅速达到非常大的值,这时应及时按动下降按钮7以防损伤应变传感器,测量完成后按动上升按钮5,下夹头4上升使仪器复原。
实测例:纱线弯曲性能测量情况见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75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