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阻沙型波纹管膨胀节无效
申请号: | 00218633.0 | 申请日: | 2000-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4334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06 |
发明(设计)人: | 鲍乐;陈叔刚;叶欣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国电燃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1/02 | 分类号: | F16L51/02 |
代理公司: | 同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龙梅,朱士芸 |
地址: | 20000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沙型 波纹管 膨胀 | ||
阻沙型波纹管膨胀节,涉及水电站引水压力管道伸缩补偿器。
至今为止,解决水电站引水压力管道因地质变化或温度变化产生位移的手段之一是采用在管道之间安装波纹管膨胀节。这种膨胀节由波纹管和导流筒组成。由于波纹管和导流筒之间的间隙受到径向或角向位移时所产生的间隙是变化的,当水流中的砂粒或杂物通过间隙进入并沉积在波纹管内,这些砂粒或杂物常常导致波纹管不能产生应有的变形,从而使该波纹管膨胀节失效。为了恢复波纹管膨胀节的伸缩功能,只能采取定期拆除导流筒,然后检查并清除波纹管内沉积下来的砂粒、杂物,清除了沉积物后,再将导流筒安装复原。这样做固然解决了波纹管膨胀节被砂粒杂物固结而失去伸缩功能的问题,但是,拆除导流筒时必须停水停机,而且水电站的压力管道的直径都比较大,平均在1-12米,相应的波纹管膨胀节的尺寸也大,检修作业的难度也很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自动阻止砂粒、杂物进入波纹管与导流筒之间的间隙的膨胀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案来实现的:包括分别与波纹管两端固为一体的上游钢管、下游钢管,以及一端与上游钢管内周固为一体的导流筒,其结构要点是:在波纹管与导流筒之间设有阻挡泥沙的弹性填料。从而使流经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压力管道的水流中的泥沙无法进入波纹管与导流筒之间的间隙,进一步保证了波纹管膨胀节的功效。
组成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填料是内部设有能吸收超量膨胀用的空腔的遇水膨胀的弹性橡胶。空腔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2-4个,空腔可以设置在弹性橡胶内部,不向外开口,形成全封闭形式;也可以是在弹性橡胶内部,但向外开口,形成半封闭形式。
弹性填料还可以是填满波纹管与导流筒之间间隙的橡胶或塑料发泡材料。
当水流通过本实用新型时,如果是填满波纹管与导流筒之间的橡胶或塑料类发泡材料,则本身就已经能起阻止砂粒进入波纹管;如果是遇水膨胀的弹性橡胶,则经膨胀使材料充满波纹管,并使波纹管与导流筒之间既不留缝隙,又因空腔将超量膨胀吸收掉而不会对波纹管产生过高的压应力,从而达到在保护波纹管的同时,自动阻止砂粒杂物进入波纹管与导流筒之间的间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安装方便。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在波纹管内装填遇水膨胀的弹性橡胶,或发泡材料,所以不管将本实用新型用于水平压力管道,还是垂直压力管道,或其他任一位置,都能满足弹性材料和波纹管及导流筒之间的紧密贴合,使流经管道的水流中的砂粒杂物不能进入波纹管内。
2.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橡胶的弹性模量极低,特别是内部还设有空腔,所以不会产生过大的压应力,不会对波纹管和导流筒产生破坏。
3.当采用高性能的聚氨脂橡胶作为弹性填料时,该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老化和抗疲劳性能,可保证至少50年的使用寿命,并且使用期间无须检查与维护。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安装时弹性填料填充范围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全封闭空腔结构的a节点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垂直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垂直安装弹性填料填充范围B-B剖面示意图
图6为半封闭空腔结构的b节点放大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先请参阅附图1、附图2、附图3,将本实用新型水平安装在水电站引水压力管道上。本实用新型由上游钢管1、波纹管2、弹性填料3、导流筒4、下游钢管5和空腔6组成。弹性填料3装填在波纹管2与导流筒4之间。先将波纹管2的两端分别与上游钢管1和下游钢管5焊牢,然后将聚丙烯、聚苯乙烯发泡材料作为弹性填料3进行预压缩,填入波纹管2内;或者将内部开设2个全封闭的空腔6的聚氨脂弹性橡胶一块一块装填入波纹管2的凹槽内,最后再将导流筒4一端与上游钢管1内周焊接牢固,即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由于本实用新型是水平安装在水电站引水压力管道上,所以弹性填料3的装填范围可以360度,也可以小于360度大于180度。当水流流经本实用新型时,就可以达到阻止水流中的泥沙进入波纹管2的目的,从而保证了波纹管膨胀节的原有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国电燃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国电燃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86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