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聚氨酯树脂锚固剂锚杆无效
申请号: | 00219236.5 | 申请日: | 2000-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4151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7 |
发明(设计)人: | 葛新;汤向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新;汤向南 |
主分类号: | E21D20/00 | 分类号: | E21D2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南京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肇平 |
地址: | 21002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树脂 锚固 剂锚杆 | ||
一种聚氨脂树脂锚固剂锚杆,用于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和巷道联接处及围岩十分松软,破碎的巷道掘进中进行加固和支护,还用于采煤工作面上防止煤层片帮和冒顶,属于采矿支护领域。
锚杆支护在煤矿井下已广泛采用,目前在岩巷、煤巷、半煤巷的锚杆支护中主要使用管缝摩擦式锚杆,树脂锚固剂锚杆和水泥锚固剂锚杆,前者属于机械式,后者属于粘结式。当遇到特殊地质构造和开采条件时,因受动压和施工影响,管缝式锚杆因钻孔质量(钻孔直径大小及平直度)不易满足要求及此锚杆刚性大,故安装困难,锚固效果差;水泥锚固剂因其材料本身的原因,锚固力不够大,达不到要求;树脂锚固剂锚杆则须全长锚固,但这样成本又高(须将锚固剂填满全部钻孔),另外树脂没有渗透性,不能有效地加固松软和裂隙发育的围岩,支护效果差。
为解决特殊条件下支护问题,国外开发采用了聚氨脂树脂喷射锚杆。该技术将粘结材料——聚氨脂树脂的两个组份分别装在两个容器内,用一双元素泵分别将两组份吸入一混合器中混合,再经插入钻孔中的喷射锚杆(它由一钢管组成,锚杆尾部有密封圈以阻止树脂流出)注入钻孔中(见附图1),经发泡、膨胀、渗透、固化,使聚氨脂树脂将锚杆与破碎围岩粘结在一起,起到加固支护作用。该技术锚固效果好,但存在安装设备复杂,施工不便,投资成本高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以上技术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药卷式聚氨脂树脂锚固剂锚杆,它由锚固剂和锚杆体两部分组成,聚氨脂树脂锚固剂由A、B两种组份组成,A组份为聚醚多元醇,B组份为多异氰酸脂,两组份分别包装成药卷式(其排列方式有二种,一种为包容式,另一种为分列式),在井下安装时,用锚杆杆体将锚固剂推至孔底底部,锚杆杆体外端与旋转工具连接,使杆体快速旋转而将A、B两组份的包装捅破,使其充分搅拌后锚固剂在孔内迅速发泡、膨胀、渗透、固化,此时再封堵锚杆孔。这样,锚固剂将锚杆体和围岩粘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于:该锚杆由锚杆杆体和锚固剂两部分组成,聚氨脂树脂锚固剂的两组份采用药卷式包装,A组份为聚醚多元醇,B组份为多异氰酸脂,A、B两组份的排列有包容式,分列式,锚杆体头部与锚固剂相接。
图1为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两组份药卷排列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两组份药卷排列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加以详述:聚氨脂树脂锚固剂锚杆由锚固剂1,锚杆杆体2两部分组成。锚固剂由A、B两组份组成,其中A组份主要为聚醚多元醇,B组份主要由多异氰酸脂组成,两组份采用药卷式包装。在井下安装时,可以改变A、B组份的排列方式,可以如实施例一(如图2)的排列,也可如实施例二(如图3、4)所示,图2为包容式,3为A组份包装袋,4为A组份,5为B组份包装袋;6为B组份。将它们送入锚杆孔中后,用锚杆杆体2将其推至孔底底部。锚杆体外端部连接旋转工具7,使杆体快速旋转。快速旋转的杆体2将A、B两组份的包装袋捅破,使其混合并充分搅拌,锚固剂在孔内迅速发泡、膨胀、渗透、固化。此时将锚杆孔堵住。在发泡过程中,锚固剂不仅迅速充填锚杆孔整个空间(全长锚固)将锚杆体与围岩粘接成一体,而且能强力渗透进锚孔壁上所有大小裂缝中去,将裂隙发育的围岩胶结成一体,提高了围岩的整体性和自身强度。它与锚杆粘接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共同承载体(组合拱),达到支护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及安装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又能达到全长锚固,锚固力大,成本低;而且该锚固剂固化后能保留一定的弹性,可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围岩的变形和位移;同时具有高渗透性,可有效地加固破碎围岩,以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因此聚氨脂树脂锚固剂锚杆为松散破碎围岩的煤巷、半煤岩巷道的支护,特别是放顶煤综采工作面与巷道连接处的支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可靠的支护新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新;汤向南,未经葛新;汤向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92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