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重低音音箱的箱体结构件无效
申请号: | 00219601.8 | 申请日: | 200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4108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2-13 |
发明(设计)人: | 谈建波;上官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科电子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5/02 | 分类号: | H04R5/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中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翁坚刚 |
地址: | 2131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重 低音 音箱 箱体 结构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重低音音箱的部件。
通常的超重低音音箱的箱体只有一个腔体,扬声器固定在箱体中且纸盆向外,为使重放低频段的声音时效果较好,要达到一定频率下限时、箱体的体积必须较大,输出要达到一定声压时、扬声器的振幅也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中,在输出一定频率下限、达到一定声压时,箱体体积较小、扬声器的振幅也较小的超重低音音箱的箱体结构件。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参见图1至图5):本箱体结构件具有箱体(1)、电位器座(2)、倒相管(3)和扬声器(7),电位器座(2)和倒相管(3)固定在箱体(1)上,其结构特点是:本结构件还具有隔板(4),隔板(4)的板体(41)上设有压力孔(42)和扬声器孔(43),隔板(4)固定在箱体(1)中,隔板(4)的朝前的板面与箱体(1)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形成前腔体(5),隔板(4)朝后的板面与箱体(1)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形成后腔体(6);倒相管(3)固定在箱体(1)的前板(11)上、且倒相管(3)的大部分处于前腔体(5)中,扬声器(7)固定在隔板(4)上、且处于后腔体(6)中、扬声器(7)的纸盆围绕扬声器孔(43)设置。
上述倒相管(3)有2个,均固定在箱体(1)的前板(11)上、且位于前板(11)的下部,2个倒相管(3)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电位器座(2)固定在箱体(1)的前板(11)上、且位于倒相管(3)的上方;隔板(4)的板体(41)上的压力孔(42)位于板体(41)的上部;扬声器孔(43)位于板体(41)的中上部位、且处于压力孔(42)的下方。
后腔体(6)的体积是前腔体(5)体积的1.5~3倍。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箱体结构件采用声带通滤波器式的四阶函数进行设计,扬声器、倒相管、前腔体共同组成一个亥姆赫兹共振系统,而后腔体则是平衡扬声器正反两面压力差而设定的腔体。通过隔板上的压力孔的调整,可使扬声器在工作时获得较佳的劲度比和较低的失真度。本箱体结构件用于超重低音音箱后,输出达到同一频率下限时,体积远小于普通音箱;效率比普通音箱要高;在输出一定声压的情况下,扬声器单元可以用较小振幅处在工作状态,从而可以降低大幅度非线性失真。
本实用新型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外形图。
图2为图1主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B-B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2的C-C剖视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见图1至图5,本箱体结构件具有箱体(1)、电位器座(2)、倒相管(3)、隔板(4)和扬声器(7)。箱体(1)具有前板(11)、四联板(12)、后板(13)和后板支架(14)。箱体(1)的左侧板、顶板、右侧板和低板依次固定连接后则构成四联板(12)。前板(11)和后板支架(14)分别固定在四联板(12)上,后板(13)固定在后板支架(14)上,从而构成箱体(1)。隔板(4)的板体(41)上设有压力孔(42)和扬声器孔(43);压力孔(42)位于板体(41)的上部,扬声器孔(43)位于板体(41)的中上部位、且处于压力孔(42)的下方。隔板(4)固定在箱体(1)中,隔板(4)的朝前的板面与箱体(1)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形成前腔体(5),隔板(4)朝后的板面与箱体(1)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形成后腔体(6);后腔体(6)的体积约是前腔体(5)体积的2倍。倒相管(3)有2个,均固定在箱体(1)的前板(11)上、且位于前板(11)的下部,2个倒相管(3)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倒相管(3)的大部分处于前腔体(5)中;电位器座(2)固定在箱体(1)的前板(11)上、且位于倒相管(3)的上方;扬声器(7)固定在隔板(4)上、且处于后腔体(6)中、扬声器(7)的纸盆围绕扬声器孔(43)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科电子集团公司,未经江苏新科电子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9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