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角度可调式自动持骨复位器无效
申请号: | 00221006.1 | 申请日: | 200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4579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发明(设计)人: | 孙武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武坚 |
主分类号: | A61B17/56 | 分类号: | A61B17/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度 调式 自动 复位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手术用持骨复位器。
随着交通、工伤事故发生率增加,创伤外科居外科急诊的首位,而长骨骨折(四肢骨折)又占创伤骨科60%以上,其损伤程度日趋严重,手术率不断上升。传统的持骨钳虽为骨科常用手术工具,但仅能作暂时持骨使用,且使用时劳动强度大,又无法作固定使用。目前较广泛使用的骨三抓固定器虽有一定持骨固定功能,但有以下缺陷与不足:1、抓钩小,其头部以二个抓钩为一侧,对侧为单抓钩,致使对抗抓固应力不均,咬合力小,稳定性差。2、当三抓钩钳抓住骨折端后,骨折线被遮挡,有碍于直视下准确复位,内固定钢板按放位置也受一定限制。3、三抓固定器为直柄结构,影响手术钻孔及螺丝紧固,使用不方便。4、三个抓钩间距有限,不能适应复杂的粉碎性骨折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与不足,提供一种应力均等,咬合力强,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快捷的多角度可调式自动持骨复位器。
本实用新型由前后对称设置的抓钳(2)与抓钳(2’)组成,抓钳(2、2’)的钳臂(5、5’)上设有由万向球头螺杆(4、4’)和双向调节螺母(3)组成的万向调节支撑机构,钳臂(5、5’)的后部设有由调节螺柱(6、6’)和调节螺母(7、7’)组成的钳口调节机构,调节螺柱(6、6’)的下部设有由前后调节板(9、9’),连接左右调节板的固定板(8、8’)和紧固螺栓(11、11’)组成的纵轴调节机构。钳臂(5、5’)上的销轴孔(2a、2a’)为腰形孔,钳臂(5、5’)上有折角。前调节板(9)的一端为环状,后调节板(9’)的一端为钩状。调节螺柱(6、6’)与前后调节板(9、9’)的连接部设有柱套(10、10’)。抓钳(2、2’)头部的钳口(1、1’)为双联式“8”字形钳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两抓钳前、后对称设置,钳臂设有万向调节支撑机构和纵轴调节机构,故前后应力均等、咬合力强、稳定性好,并可按骨折情况随机调节抓咬间距。既适用于横断、螺旋形等普通骨折,又适应于粉碎性、多节段等复杂骨折的钳持固定,并可减轻手术医生劳动强度。
2、因左右抓钳有一定间距,且钳臂呈一定角度弯曲故骨折端无遮挡,可在直视下准确复位,钻孔、拧合钢板螺钉不受器械阻碍。又因钳口为双联式“8”字形结构,内固定钢板穿插方便,定位准确。
3、通过调节钳臂部的万向调节支撑机构,可随意调节钳口角度,以调整骨折端的旋转与成角畸形。骨折解剖对位后拧合万向调节支撑机构,即可使之定位。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各机构与钳臂组合成支架形式,操作可靠方便,简单快捷。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前、后抓钳(2、2’)用优质钢材制作。抓钳(2、2’)头部的钳口(1、1’)为双联式,内腔呈“8”字形,故夹紧时可有四个紧固点(参见附图)。钳臂(5、5’)上各有一球头嵌槽,嵌槽内分别固定万向球头螺杆(4、4’),万向球头螺杆(4、4’)与双向调节螺母(3)缧纹连接,组合成万向调节支撑机构。钳臂(5、5’)的后部各开有一尾孔,钳口调节机构的调节螺柱(6、6’)分别穿过尾孔后拧上调节螺母(7、7’)。前调节板(9)的一端为环形,套装在调节螺柱(6)上,后调节板(9’)的一端为钩状,连接调节螺柱(6)。前后调节板(9、9’)的调节孔(12、12’)为长腰孔。固定板(8、8’)由紧固螺栓(11、11’)穿过调节孔(12、12’)后螺母紧定。调节螺柱(6、6’)与前后调节板(9、9’)的连接部可增设柱套(10、10’)以防止晃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武坚,未经孙武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1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