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学泳自救器无效
申请号: | 00221733.3 | 申请日: | 2000-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4429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15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志明 |
主分类号: | B63C9/125 | 分类号: | B63C9/1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5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学游泳用的学泳自救器。
经检索有关专利文献,目前尚未检索到与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同的学泳自救器。现有救生用的救生衣,一般在前、后两片的衣兜里加装浮子来起到上浮的效果。另一种是采用充气的方式,将背心的前、后面设计成气囊,打开充气瓶后将气囊充气,从而起到救生的作用。“ZL98238669”公开了“一种便于普及应用的救生衣”,其结构也是在外套的前、后面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浮子兜,在浮子的作用下,从而起到水上抗险作用。“ZL96245943”公开了一种“背心式充气救生衣”,其特征在于在背心的前后面上固定安置有气囊,气囊通过连接管与安置在背心上的液化气储气瓶相连接,当遇有紧急情况时打开储气瓶使气囊充气,从而达到救生的目的。上述专利虽然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但由于采用浮子兜的救生衣,当浮子减少到一定情况下,学游泳者出现险情时,难以得到救生。而充气式救生衣对于会游泳者能起到一定的救生效果,对于初学游泳者却难以得到上浮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采用浮子与气囊结合的方式,可根据学泳者的学习情况调节浮子,且能起到救生效果的一种学泳自救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于:在考虑便于学游泳的基础上设计成由前浮子兜、气囊Ⅰ、贮气瓶、调节带、气管、连接带、后浮子兜、气囊Ⅱ组成的学泳自救器,其特征在于:在气囊Ⅰ的两侧分别设有前浮子兜;在气囊Ⅰ的下边设有贮气瓶,两根调节带分别与前浮子兜、后浮子兜相连接;在气囊Ⅱ的两侧分别设有后浮子兜,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气囊Ⅰ,气囊Ⅱ相连接;连接带分别固定在前浮子兜、后浮子兜的边上。
所述的前浮子兜由至少一个兜袋构成,兜袋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浮子Ⅰ。
所述的后浮子兜由至少一个后兜袋构成,后兜袋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浮子Ⅱ。
使用时将学泳自救器套在身上,调节好调节带的长度,并将前、后浮子兜上的连接带扎紧,使学泳自救器的前、后面紧贴人体,对于初学游泳者可在浮子兜内适当多增加一些浮子。当学游泳者逐步掌握要领后,可逐步减少浮子兜内的浮子,以便学泳者掌握技巧,当学泳者能自由游泳时,可将浮子兜的浮子全部取出。当游泳者出现险情时,可立即打开设置在气囊下边的贮气瓶的开关,贮气瓶则迅速将气囊Ⅰ、气囊Ⅱ进行充气,从而迅速使人体上浮,达到救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前、后浮子兜由至少一个兜袋构成,且兜袋内的浮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从而方便了学泳者的游泳学习;由于学泳自救器的前、后面上设有气囊,且与贮气瓶相连接,当出现险情时,可方便地打开贮气瓶开关,从而起到救生的效果;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所以有着很大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学泳自救器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附图,在气囊Ⅰ2的两侧分别缝固有前浮子兜1。前浮子兜1由至少一个兜袋9缝合而成,本实施例将兜袋9设计成四个。在兜袋9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浮子10,本实施例在兜袋装满时可装入浮子Ⅰ四块。在气囊Ⅰ2的下边设有贮气瓶3,并通过气管5与气囊Ⅰ2导通。在气囊Ⅱ8的两侧分别缝固有后浮子兜7,两根调节带4分别与前浮子兜1、后浮子兜7相。气管5一端与气囊Ⅰ2相连贯,另一端与气囊Ⅱ8相贯。后浮子兜7由至少一个后兜袋11构成,本实施例将后兜袋11设计成四个,在后兜袋1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浮子Ⅱ12,本实施例在兜袋装满时可装入浮子Ⅱ四块。连接带6的一端固定在前浮子兜1、后浮子兜7的边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志明,未经朱志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17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