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工打窝播种器无效
申请号: | 00222903.X | 申请日: | 200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4254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04 |
发明(设计)人: | 周美琼;王川;李王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成都市西河初级中学校 |
主分类号: | A01C7/02 | 分类号: | A01C7/02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黄首一 |
地址: | 610107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播种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播种机械,特别是用于点播作业的打窝器。
已有的农作物的人工播种,分为四个过程:打窝、播种、施肥、或有覆土。广泛用于点播打窝作业的工具有小麦撬、锄头,播种、施肥大多采用手播,覆土用脚或锄头覆盖。上述的小麦撬的高度大致为操作者的腰高,有Y字形的撬杆,在撬杆上端固连有横置手握横杆,撬杆的下端与撬嘴固连,有横断面为椭圆且上大下小的锥筒形的撬嘴,撬嘴上端的直圆筒形的撬柄与撬杆下端固连。使用时两手分别握持横杆的两端,用力向下压,使撬嘴的一半插入土壤,转动横杆,撬嘴也随之转动,然后将小麦撬提起离地,则打成一个窝孔。继续重复上述动作,上次打孔时进入撬嘴的泥土被下次进入撬孔的泥土顶起,从撬嘴上端口溢出。窝孔打成后,再由人工下种、施肥、覆土。这种小麦撬由于撬嘴下端为环形切口,需要较大的下压力量才能切入土壤,特别是对粘性重或板结土壤打孔时,还需要采用加砖石增加撬的重量,因此操作更加费力,劳动强度大。其次,对杂草、石块等杂质较多地土壤,由于切入阻力太大而不能打出窝孔。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农作物点播的打窝播种、且使用轻便、效率高的人工打窝播种器。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开合结构的撬嘴及其相连的撬窝杆,并进一步采用与撬嘴相配合的播种播种箱及其播种杆,以能完成打孔、播种来实现其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打窝播种器(参见附图),包含撬嘴及其相连的撬窝杆,上述撬嘴有两个上大下小的半锥形的嘴壳(1、2),两个嘴壳在上端铰连形成能开合的上大下小的锥体形,上述撬窝杆有两根,两根撬窝杆(4、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嘴壳固连。
上述的两根撬窝杆(4、5)之间有与其中一根撬窝杆相连的播种箱(7),在播种箱内有能上下移动的能延伸到播种箱底板下方的播种杆(11),播种杆的下端部有播种槽(13),在其中一根撬窝杆上部铰连有杠杆结构的播种把(15),播种把经拉杆(14)与播种杆相连,有连接播种杆和播种箱上的支杆(16)而能上拉播种杆的回位弹簧(17)。
上述的播种箱(7)内固连有竖直贯穿播种箱底板的套管(9),所说的播种杆(11)由杆体和调节块(12)沿轴向镶拼用调节螺钉(18)连接组成,呈可滑动地套装在套管内,所说的播种槽(13)由在杆体下端部的上斜面与调节块下端的下斜面形成横置的V形槽口。
本实用新型的起始状态为两手分别握持并分开两根撬窝杆,使两根撬窝杆下端的两个嘴壳闭合成锥形。下压撬窝杆将闭合的嘴壳压入土壤,随后将两根撬窝杆向内收压,使两个嘴壳张口(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向外挤压土壤形成锥形的窝孔,然后握捏播种把,播种杆向下伸,使播种槽伸出播种箱,播种槽中的种子或种子与肥料的混合物自然落入窝孔。释放播种把,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播种杆向上收入播种箱,最后将两根撬窝杆分开复位成起始状态并提起,土壤自行覆盖窝孔,完成一次打窝点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使其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的开合式嘴壳的撬嘴及其撬窝杆结构,与已有的锥筒形的撬嘴相比,在打窝孔时与土壤的接触面小,并能避开土壤中的杂物,具有省力、使用轻便的优点;利用嘴壳张口挤压土壤形成窝孔,具有窝孔成型好的优点;此外,当采用较长的撬窝杆时,嘴壳的张口力量增大,能在较为板结的土壤上打窝成型。
二、本实用新型的开合式嘴壳、播种箱、播种杆的结构,具有能一次完成打窝、播种或播种施肥、覆土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农作物的点播作业,特别适合于田边地角的点播作业。
下面,再用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人工打窝播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下部的左视图。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人工打窝播种器,如附图所示。由撬嘴、撬窝杆、播种箱、播种杆等构成。
上述的撬嘴,由两个嘴壳1、2组合构成。两个嘴壳呈对称结构,均为上大下小的空心半锥形。在两个嘴壳的上端用通常的活页结构铰链3将两个嘴壳铰连成能向下开合的结构,当两个嘴壳闭合时呈上大下小且上端无顶板的空心锥体形。
上述的撬窝杆,有两根,两根撬窝杆4、5均呈Γ字形,且成对称地将其下端分别与两个嘴壳的上端焊固连成一体,使两根撬杆上端形成相反方向弯折,并在弯折端套装把套成为手柄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成都市西河初级中学校,未经四川省成都市西河初级中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29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