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稻盘育定距丢秧器无效
申请号: | 00224351.2 | 申请日: | 200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4134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0 |
发明(设计)人: | 向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向忠国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7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盘育定距丢秧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器具,具体地说,是丢秧稻采用塑盘育秧进行栽植的一种水稻盘育定距丢秧器。
现有的水稻栽培技术按播种及栽插方式分为移栽稻、抛秧稻、直播稻、再生稻等几种方法。在移栽稻的栽培实践中,株行距的大小和配置以及每蔸的落田苗蘖数十分重要,人们多采用人工划行栽插或用插秧机栽插,人工划行栽插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插秧机栽插虽然速度快,但所插秧苗易僵苗不发。水稻抛秧技术是近几年出现并大力推广的水稻栽植技术,其采用软盘育秧,变插秧为抛秧,秧苗返青快,分蘖早,分蘖节位低,成穗率高。但由于采用人工远距离抛秧或抛秧机远距离抛秧,存在抛秧密度不均,秧苗入泥均匀度差,易发病虫害,易倒伏,影响以后田间操作等缺点,特别是株行距大小及配置这一关键技术已成为抛秧稻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盘育定距丢秧器,其改抛秧为丢秧,可较合理秧苗株行距大小及配置,具有秧苗入泥浅,利于秧苗早生快发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等特点。借助丢秧器丢秧,不需弯腰插秧,不需用力抛秧,因而无需抛秧技巧或插秧技巧,有利于挖掘劳动潜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为:本丢秧器采用工作台面具有网状小格的结构,具有支撑脚、工作台面、网状分隔标记、网状小格,丢秧器大小和网状小格按所需株行距大小及配置预先确定。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丢秧操作者按丢秧器大小预先丢秧划行或稻田开厢起垄后,把丢秧器摆在待丢秧行厢中或待丢秧垄厢上,直身或略弯腰把秧苗逐蔸丢入丢秧器小格的中心点,然后往前或往后移动丢秧器再进行逐格丢秧。由于本实用新型改人工远距离抛秧为近距离丢秧,克服了抛秧所造成的秧苗密度不匀,入泥不均等缺点,可较合理株行距大小及配置,预防秧苗僵苗不发,有效利用秧苗的低位分蘖成穗,并且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有利挖掘劳动潜力。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如附图所示,本丢秧器由支撑脚(1)、工作台面(2)、网状分隔标记(3)、网状小格(4)组成,支撑脚(1)安装在工作台面(2)四对角及四对边下部,工作台面(2)用网状分隔标记(3)分隔成网状小格(4),支撑脚(1)下端有防陷板(5)。丢秧器大小及网状小格按所需株行距大小及配置预先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向忠国,未经向忠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4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联合收割机传动装置
- 下一篇:机械式焊缝跟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