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互辅式节能环保型活塞环无效
申请号: | 00225814.5 | 申请日: | 200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4419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08 |
发明(设计)人: | 林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泽民 |
主分类号: | F02F5/00 | 分类号: | F02F5/00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005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互辅式 节能 环保 活塞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的活塞环。
现有技术的内燃机在实用过程中,系将活塞环开口锗开180°来阻止或是减少高温气体的泄漏,而大容积的气缸体通常使用多道环仍不能完全阻止高温气体的下泄;尤其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活塞环与缸壁产生磨损,导致气环的开口间隙增大,高温气体下泄增加,机器功率随之下降,油耗大幅上升,动力反而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出互辅式节能环保型活塞环,在实际使用中能使活塞的一道环槽内两片重叠组合放置的活塞环开口间隙不会重合,从而有效地保证气缸燃烧室的密封性,提高机器的动力性能,减少废气排放,起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活塞环有带端开口的环体,其设计特点是,端开口的一端是斜面且该斜面与环体底面所成夹角α=25~40°,端开口的另一端上部有向开口间隙中凸出的凸出体且该凸出体的凸出宽度a=2~4毫米,端开口的所述另一端下部是与环体底面垂线所成角度β=3~10°的微斜平面。
以下结合附图做出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其中端开口部位的斜线部份表示斜面);
图2是图1所示构件的A向放大结构图;
图3为两片活塞环叠合使用时的结构情形,
图4是活塞环在活塞上实用安装使用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
1-环体, 5、51-活塞环
2-端开口的一端, 6、61-活塞环
3-凸出体, 7-活塞
4-微斜平面,
由图1和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有带端开口的环体(1),其结构特点是,端开口的一端(2)是斜面且该斜面与环体底面所成夹角α=25~40°,端开口的另一端上部有向开口间隙中凸出的凸出体(3)且该凸出体(3)的凸出宽度a=2~4毫米,端开口的所述另一端下部是与环体底面垂线所成角度β=3~10°的微斜平面(4)。所述角度β在机械工程中常标注为β=(-3°)~(-10°)。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如图3和图4所示,实际使用时在一道环槽中放置两片重叠的环且上面一片环的端开口左端为斜面而下面一片环的与之相反(右端为斜面;)气缸工作时在压缩压力或工作压力作用下使活塞环(5)(6)及(51)(61)在气环槽中不停地作小动量的圆周运动;两环的端开口一矣重合则气缸的压缩压力或工作压力会在一瞬间使其错开,由此保证了气缸燃烧室的密封性,增加了压缩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两活塞环端开口瞬间重合时,气压会由端开口的斜面(2)上反射至对侧的微斜平面(4)上使气环发生窜动,从而使两气环的端开口保持错开;其中宽度为2-4mm的凸出体(3)起有重要作用,由于凸出体(3)改变气流方向,使气流不直接从开口间隙泄漏,而是通过上面一片环的端开口的一端(2)的斜面聚集撞击对侧的微斜平面(4),再冲击下面一片环的微斜平面(4),才有了上面环片的微斜平面(4)的作用力及下面环片的微斜平面(4)的反作用力,两片环才能在气缸内不停地运动,由此修正了传统产品与气缸产生的偏磨现象。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互辅式节能环保型活塞环,它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绕人们的活塞环开口泄漏高温气体的问题,增加了燃烧室的压缩压力,使燃油能充分燃烧,达到了节能和减少废气排放的环保效果,同时增加了动力;还解决了气缸的不均衡(偏向)磨损,可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二至三倍。
实施例:按照附图和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活塞环,安装于“长江750E”发动机中,气缸内径78.01毫米,活塞外径77.91毫米,活塞环外径(装在缸内)78+0.05毫米,端开口间隙为0.1~0.3毫米,气环槽宽为3.025毫米,本实用新型之活塞环产品的环厚度1.5+0.05~0.08毫米,外径尺寸不变,端开口之左端为α=30°的斜面且斜面面积为0.15平方厘米,端开口凸出体(3)宽度a=0.5+0.05~0.08毫米,微斜平面(4)的斜角=10°,单片环的弹力为1.2公斤,气缸压缩压力≥7公斤/厘米2,平面(4)所改变的气流压力大于20公斤,足够推动单片活塞环作圆周运动以锗开两片活塞环的端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泽民,未经林泽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58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