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机掺烧液化石油气燃料供给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29897.X | 申请日: | 200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4194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14 |
发明(设计)人: | 董健;潘志翔;张新塘;罗齐江;李格升;高孝洪;朱国伟;徐国文;秦毅;王忠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K5/10 | 分类号: | F23K5/10 |
代理公司: |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孟庆繁,吕植勇 |
地址: | 43006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液化 石油气 燃料 供给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掺烧液化石油气的机械式燃料供给装置,尤其是涉及柴油机掺烧液化石油气的机械式燃料供给装置。
柴油机掺烧液化石油气可以大幅度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减少柴油机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可以改善柴油机的燃料结构。目前美国IMPCO公司和SPI公司已推出柴油一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其燃料供给装置是采用电子控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机械研究所的专利(专利号98202760.5)提出了一种以少量柴油作为引燃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气体燃料作为主燃料的机械与电子结合控制的双燃料供给装置。该装置主要是通过脚踏板带动柴油拉杆或燃气拉杆分别控制柴油油量限制机构和燃气流量控制阀,调节柴油机的燃料进给量,以满足高压油泵直喷式柴油汽车发动机双燃料工况在各种运行条件下都能可靠工作,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其柴油机的起动、怠速、负荷突变和转速突变等过渡工况性能差。当负荷增加时,出现供气不足;当负荷减少时,供气过多,不能充分燃烧,就排放出去,造成浪费燃料,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随着发动机负荷变化,按照设定的型板曲线,以机械联动方式调节掺烧液化石油气供给量,可以改善过渡工况性能,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柴油机掺烧液化石油气的燃料供给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空气进口、喉口混合器、液化石油气罐、气罐开关阀、通断电磁阀、减压蒸发器、液化石油气管道、柴油机进气管道、油门、柴油机燃油泵、油门拉杆、柴油管道、柴油喷嘴、柴油机本体、调节阀、滚轮、型板、型板杠杆、型板杠杆调节螺钉、可调联动拉杆、可调联动拉杆调节螺钉等。喉口混合器置于柴油机进气管道上,液化石油气管道一端与喉口混合器连通,另一端与调节阀连通。调节阀由阀座、阀杆、置于阀杆上部的阀门、在阀杆下部与阀杆相连接的滚轮以及置于阀杆与滚轮之间的复位弹簧等构成。滚轮在型板的曲线面上滚动。可调联动拉杆的一端与型板杠杆铰接,另一端与油门铰接,其中间部分装有调节螺钉。
当柴油机掺烧液化石油气时,减压后的液化石油气进入调节阀,由调节阀出来的液化石油气进入安装在柴油机进气管道上的喉口混合器中,柴油机掺烧燃料供给量随转速的变化可根据喉口中真空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与油门联动的可调联动拉杆拉动型板,按照设定的型板曲线通过滚轮控制阀杆与阀座之间的流动截面,从而调节经过调节阀的液化石油气供给量,实现了柴油机掺烧的液化石油气燃料供给量随负荷的变化而改变。通过调节型板杠杆调节螺钉和可调联动拉杆调节螺钉来调节型板杠杆和可调联动拉杆的长度,实现型板与油门间的最佳匹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通过型板将柴油机油门与可调联动拉杆之间的线性变化转换为按照型板曲线设定的非线性变化,由此来调节掺烧液化石油气供给量,从而达到较佳的掺烧效果,具有良好的过渡工况性能,可以大幅度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其结构简单可靠,操作使用方便,成本低,便于安装。
图1为柴油机掺烧液化石油气供给装置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进空气进口12、喉口混合器11、液化石油气罐22、气罐开关阀23、通断电磁阀24、减压蒸发器21、液化石油气管道8、柴油机进气管道10、油门16、柴油机燃油泵15、油门拉杆14、、柴油管道7、柴油喷嘴9、柴油机本体13、调节阀2、滚轮6、型板1、型板杠杆20、型板杠杆调节螺钉19、可调联动拉杆17、可调联动拉杆调节螺钉18等。
喉口混合器11置于柴油机进气管道10上,液化石油气管道8一端与进气管喉口11连通,另一端与调节阀2连通,调节阀2由阀座4、阀杆3A、置于阀杆3A上部的阀门3、在阀杆3A下部与阀杆3A相连接的滚轮6以及置于阀杆3A与滚轮6之间的复位弹簧5等构成。滚轮6在型板1的曲线面上滚动。可调联动拉杆17的一端与型板杠杆20铰接,另一端与油门16铰接,其中间部分装有可调联动拉杆调节螺钉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未经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98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