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腔内支架送入器无效
申请号: | 00233189.6 | 申请日: | 200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4210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潮 |
主分类号: | A61M25/01 | 分类号: | A61M2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第三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红雁 |
地址: | 10002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送入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将人造管腔或支架放置于管腔内的送入器,属于一种医疗器械。
目前,在治疗一些管道病变部位,尤其是肿瘤、因病变引起的管道腔内狭窄或破损,经常需要在病变部位置入支架或人造管腔,使管腔内保持正常通畅,起到医治或减轻病人痛苦的作用。而人造管腔或支架的放入,往往需要一送入器作为工具,将人造管腔或支架送入。而现有的送入器不能判断角度的变化程度,尤其对于两端异形的非对称的人造管腔或支架,用现有的送入器是无法送入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腔内支架送入器,其结构合理,可显示及判断送入过程中的扭转角度,能够推送两端均为异形支架或人造管腔。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由鞘及推送杆构成,推送杆位于鞘内,鞘的内壁与推送杆的外壁配合,推送杆可在鞘内推移,在推送杆的杆壁上沿轴线方向上带有不透X光的标记线,在推送杆的端部带有与人造管腔或支架端部形状对应配合的杆座,杆座与推送杆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中推送杆上所带的标记线贴附于推送杆的杆壁外表或嵌入杆壁内或与杆壁加工于一体。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的推送杆带有轴线方面的孔,以便于放入引导丝或导管。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在应用时与现有的腔内支架送入器使用完全相同,但由于其带有标记线,且带有与人造管腔或支架端部形状对应配合的杆座,因此可以推送非对称性的端部异形的人造管腔或支架。在推送时,通过X光照射向管腔内推送,由于标记线为不透X光的,因此可明显看到标记线所在的位置,当送入器发生扭转时,标记线会显示出其偏离了预定的方向,此时可及时调整送入器,使之回到预定方向上。这样当到达预定需放人造管腔或支架的管腔处时,保持非对称人造管腔或支架的预定位置的角度不改变,将人造管腔或支架放置后,可达到预定的要求,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具有方向性提示,易于控制送入人造管腔或支架的放置方向;
2.导向性强,易于操作,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放置方向的改变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主要适用于推送两端异形的非对称形的人造管腔或支架。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另一种腔内支架送入器的结构图。
下面根据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腔内支架送入器的结构及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腔内支架送入器,主要由鞘1及推送杆2构成,在推送杆2的外壁嵌有轴线方向的虚线状的标记线3,标记线3为不透X光的,推送杆2位于鞘1内,推送杆2可在鞘1内滑动。推送杆2的端部固定有杆座4,杆座4的形状与需推送的人造管腔或支架的端部的形状对应吻合。在应用时,将端部异形的带有方向的人造管腔或支架压缩在鞘1内的端部,推送杆2前部的杆座4与人造管腔或支架相配合,杆座4位于其后。推送器向管腔内送入过程中,由于管腔可能很长,因此在推送过程中鞘1会有一定角度的转动,此时通过X光透视可观察到标记线3有相应角度的偏离,可人为及时调整送入器的角度。当送入器达到预定位置时,其位置与所要求的送入位置相一致,将推送杆2向前推移,使鞘1前端的人造管腔或支架推出至管腔内,其角度刚好与要求的相吻合,人造管腔或支架与体内管腔紧密贴合,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腔内支架送入器易于方向控制,较适合于非对称的端部异形的人造管腔或支架,而现有的腔内支架送入器是无法将这类的人造管腔或支架送入的,但与现有的腔内支架送入器操作相同,使用方便。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腔内支架送入器,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似,主要由鞘1及推送杆2构成,推送杆2位于鞘内,推送杆2的端部固定有杆座4,所不同的是标记线3贴附于推送杆2的表面,为一条不透X光的金属丝线。在推送杆2的中心带有轴线方向的孔5。这种结构的腔内支架送入器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使用方式及优点,且由于其带有孔5,因此可通过孔5放入导管6,更利于腔内支架送入器向内推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潮,未经李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31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