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道式巢状组合的散热器无效
申请号: | 00233434.8 | 申请日: | 2000-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4298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嘉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嘉豪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领弟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道 式巢状 组合 散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装置部件,特别是一种风道式巢状组合的散热器。
现今使用的大部分散热装置,都是以解决计算机微处理器上散热问题为课题。因计算机的操作速度越来越快,意味着主机板上的组件数越少,更依赖芯片的运行体现其运作功能的良莠。即电子组件的运行速度越快,微处理器运作的开关次越多,自芯片上散发出的热量亦相应地倍增。若无适当装置将散至芯片封装层外的热量排除,将会影响到实际运作效果。因此,需要以更佳的散热设备解决微处理器内部操作的稳定性。
目前散热器分为整体式结构和热管型结构两大主流,前者为成型铝挤型散热鳍片结构。由于其为整体式结构,只具有厚重的基底部及复数延设鳍片。这种结构仅以其基底部接触导热及以其复数鳍片散热。后者包括一根导热的热管及配合多数散热的散热片。这种结构其热传导仅限于热管本身,其热传导的热度有一定传递使用范围。若传导的热度过高或热管倾斜不正,都会使其瞬间失去使用效果。此外还有一种多片式组合结构,其运用堆积固定的方式形成冷却结构,但其仍存需进一步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传导效果好、散热面积大、使用性能好的风道式巢组合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设有构成热交换散热通路的风道组织;风道组织呈无热传导方向上的限制的多孔状的通路。
其中:
风道组织为由数方管、圆管、六角形或其组合的薄壁管构成的条状组织。
风道组织为由数薄板片堆栈构成的板状组织。
风道组织为由金属或非金属的多孔陶瓷以冷锻、挤型或压铸等制法一体制成的组织。
风道组织为由条状组织与板状组织构成的结合体结构。
构成为结合体结构风道组织的条状组织与板状组织以焊接、胶合、硬焊或烧结的固定连接方式结合成一体。
风道组织至少一侧面成为与热源或导热片相接触的接口。
风道组织双侧面为以呈L形与热源或导热片相接触的接口。
风道组织三侧面为以呈U形与热源或导热片相接触的接口。
风道组织全周面为与热源或导热片相接触的接口。
导热片为金属板或板状热管。
风道组织系以通路朝向风扇。
风道组织通路与风扇之间设有导引罩。
风道组织外周面设有与导引罩连成一体的框体。
风道组织外周面设有框体。
风道组织与框体间至少以一面接合。
风道组织与框体间以焊接、胶合、软焊、硬焊或烧结的固定连接的方式接合。
风道组织外周缠绕设有螺旋状传热管路。
由于本实用新型设有构成热交换散热通路的风道组织;风道组织呈无热传导方向上的限制的多孔状的通路。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设置在产生水平流动的气体方向上,藉由其两侧水平贯通的风道组织的通路形成极大的导引效果,即除了以其本身散热外,还以强迫式导引散热结构确保风力的流动方向,以使其周侧与内方均能同时导热,热传导效果好、散热面积大、使用性能好,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方形管路构成的条状组织)。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圆形管路构成的条状组织)。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六角形管路构成的条状组织)。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圆形管路构成的条状组织与为平板片的板状组织间隔交错构成的结合体结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半圆管路或半圆状突起板构成的条状组织与为平板片的板状组织间隔交错构成的结合体结构)。
图8、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三角突起的板构成的条状组织与为平板片的板状组织交插组成的结合体结构)。
图9、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板片堆成的板状组织)。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风道组织为连续弯折的的方条状突起板直接堆栈构成的板状组织)。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框体为传热管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1系设置在产生水平流动的气体方向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嘉豪,未经李嘉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34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液压泵的伺服变量机构
- 下一篇:变电所监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