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管内毛细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0233440.2 | 申请日: | 2000-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4206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1 |
发明(设计)人: | 黄孟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穆魁良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内毛细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内毛细结构,特别是一种具有较佳液体毛细传导的结构。
按,现今作为热传导的工具有很多,其中有一种为热管的结构,已被广为采用,作为热源的传导散热设备,热管结构上都具有外包覆的管体,最原始的运作原理,是以管体中充填有工作流体,运用工作流体的液气相间变化产生热传导作用,但是抵抗重力情况下导流的效果不佳,于是有人再于管体中设置有毛细组织,运用毛细组织的毛细现象,先将热源处产生的热量经管体感热,使工作流体蒸发的气体流向冷凝端,经过冷凝段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后,工作流体由气体冷凝成液体,再流回蒸发段,这时即需要应用毛细组织,将液体迅速地导流回热管的受热端,如此,不断地以工作流体进行吸热与放热的热循环工作;由于毛细组织主要以筛网或烧结物等介质作为引流的传递机构。若为金属筛网,而且使毛细组织本身的外侧面与管体内面相接触,当管体内含有一种以铜网形成的毛细组织,此处的铜网是以正交平面编织的结构形成,也就是上述的筛网结构,铜网其平面展开的状态,微细观察,为矩阵状的形式,由相邻的纵横状的经线与纬线组织组成每一方格,每个方格会使液体以表面张力产生薄的液膜,液膜即逐格地往前传递,这就是毛细的传递结构,但是,因为管体是圆的或其类似的椭圆状,必然使上述平面展开的铜网必需卷成筒状,方能置于管体中,这时,铜网有两种相接的状况,一种是相搭接的形式,因此会有接缝与间距产生,相接处的液体传导状态,即有所欠缺;另一种是相叠接的形式,会产生铜网厚度两倍的邻接面,邻接面的外半部虽能传递,但受限于内半部的堆积与阻滞效应,发生明显的质传不确定因素。虽然,仍有其使用的效果,但是,过犹不及,都是习知者对液膜传递的阻抗大,造成毛细吸力差,即影响到整体的运作效果,便意味着此方面的结构,仍有许多可供开发的空间,为了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物品,发明人乃进行研发,以解决习知的毛细吸力传递的结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内毛细结构,将原为正交平面编织的铜网,于卷成管状时所形成的重叠区域消除,小会造成毛细现象不均匀,为了让液膜的传导不会堆积于重叠区域,更使其中的工作流体更顺畅的导引流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让毛细传导组织对液体的传递更好,以能产生更好的毛细吸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热管内设置有毛细的传导组织,该传导组织为以斜交式柱状的金属线编织而成,形成环状的传导组织上无重叠的线状接合点,让液膜质传的阻抗降低,以产生更佳的毛细传导吸力。该斜交柱状的金属线编织成的传导组织为铜构成。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内毛细结构,其热管内设置的形成环状的毛细传导组织上无重叠的线状接合点,让液膜质传的阻抗降低,以产生更佳的毛细传导吸力。
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创作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兹举一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优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
图1为习知铜网的平面图。
图2为习知热管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导组织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部份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的侧视图。
请参阅图1和图2,为习知的铜网和热管的图示。如图1与图2所示,当管体1内含有一种以铜网2形成的毛细组织,此处的铜网2是以正交平面编织的结构形成,也就是上述的筛网结构,铜网2其平面展开的状态,微细观察,为矩阵状的形式,由相邻的纵横状的经线与纬线组织组成每一方格,每个方格会使液体以表面张力产生薄的液膜,液膜即逐格地往前传递,这就是毛细的传递结构,但是,因为管体是圆的或其类似的椭圆状,必然使上述平面展开的铜网2必需卷成筒状,方能置于管体中,这时,铜网2有两种相接的状况,一种是相搭接的形式,因此会有接缝与间距产生,相接处的液体传导状态,即有所欠缺;另一种是相叠接的形式,会产生铜网厚度两倍的邻接面,邻接面的外半部虽能传递,但受限于内半部的堆积与阻滞效应,发生明显的质传不确定因素。虽然,仍有其使用的效果,但是,过犹不及,都是习知者对液膜传递的阻抗大,造成毛细吸力差,即影响到整体的运作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34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