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防返流打气筒无效
申请号: | 00234071.2 | 申请日: | 200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4260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04 |
发明(设计)人: | 许仁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仁昌 |
主分类号: | F04B33/00 | 分类号: | F04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防返流 打气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免气体返流的新型打气筒,是自行车、三轮车胎打气与各种球类打气用的装置。
现有技术中的打气装置存在着打气到一定程度就再也打不进去了,而且在拔针头时存在气体泄露的弊病,造成耗力,耗时等缺点,使为篮球、足球打气成了一个难题,而一般高压打气筒存在缺陷,发生过严重伤人案件,(见北京晚报93.7.23第一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使用安全的防止气体返流的新型打气筒,现对单向阀作了改进,改进后的单向阀更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这种新型防返流打气筒主要由筒体、前盖、后盖、推压杆、底座、储气筒、压力表等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筒体内位于前盖排气孔的后方设置一个单向阀,使注入的气体不能返流出来,该单向阀是由阀体(14),阀底(16),和阀芯(17)组成,当前盖通过螺纹连接、拧紧到筒体上时,把单向阀的边缘压紧、密合而不漏气。该单向阀的阀体(14)的中心部位设有圆孔(20),阀芯(17)的圆柱形部分位于孔(20)内,阀体(14)的平面上均匀分布四个直径为3毫米的通孔,阀底(16)的中心孔直径≥6毫米,阀芯(17)的凸缘直径大于阀底(16)的中心孔直径,当推压杆(2)往回抽拉时因球内的压力大,将阀芯(17)的凸缘压住阀底(16)的中心孔,使气体不能返流出来。
这种新型的防返流打气筒结构简单、制作容易、组装方便,小型的可以做成塑料的则造价低廉,使用时省时、省力适于学校、家庭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新型防返流打气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单向阀的阀体、阀底和阀芯示意图
图3.新型防返流打气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推压杆,(3)单向阀门,(6)底座,(7)压力表,(8)储气筒,(9)接头,(10)前盖,(11)接头,(13)后盖,(14)阀体,(15)边围,(16)阀底,(17)阀芯,(18)胶管,(19)阀芯外围,(20)孔,(22)固定夹,(26)杆,(27)杆把,(28)活塞体,(29)密封圈。
参见图1为气筒内部结构示意图,它主要由筒体1、推压杆2、单向阀3、前盖10、后盖13等部分组成,推压杆2由杆26、杆把27及配有“O”型密封圈29的活塞体28组成。前盖10、后盖13与筒体1采用螺纹连接,筒体1与前盖10之间设有一个单向阀3,单向阀3是由阀体14、阀底16和阀芯17组成(参见图2)。阀体14是一个带有边围15的塑料制品,有一个中心孔20,孔20周围均匀分布四个直径为3毫米的通孔,在四个通孔的内侧有一个阀芯外围19。阀芯外围19内放置阀芯17,阀体14与阀芯17置于钢质垫片制成的阀底16的前方,阀底16的中心孔直径≥6毫米,单向阀3的气流通道截面直径不小于6毫米,阀芯17的圆柱形部分位于阀体14的中心孔20内,阀芯17的凸缘部分直径大于阀底16的中心孔直径,单向阀3的总厚度小于1厘米。打气时推压杆2向前推动,气体通过阀底16的中心孔、阀芯(17)的边缘及阀体(14)的四个通孔被送入球内,当推压杆2向后抽拉时,因球内的压力大,将阀芯(17)的凸缘压住钢质阀底(16)的中心孔,使气体不能够返流出来。
图3是配有底座6、储气筒8和压力表7的防返流打气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打气筒的前盖10以螺纹连接、固定在底座6上,储气筒8、接头9也是以螺纹扣固定在底座6上,底座6内有通道使气筒1、与储气筒8、接头9相通,接头9以螺纹扣和胶管18连接,胶管18的另一端是接头19,接头19的外表面有螺纹,可以和另一规格胶管连接而给自行车打气。胶管18卡在固定夹22内便于使用,固定夹焊接在筒体1的上部,压力表7与储气筒8以螺纹连接,为避免一般脚踏打气筒易摔倒而损坏压力表,故要把底座6做得大一些。
本实用新型用于给球类打气时采用与胶管接头相匹配的针头,给自行车打气时换下针头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仁昌,未经许仁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40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