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体点阵聚光发光牌匾无效
申请号: | 00239479.0 | 申请日: | 200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4639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国维 |
主分类号: | G09G3/32 | 分类号: | G09G3/32 |
代理公司: | 珠海知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晓颖 |
地址: | 51912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点阵 聚光 发光 牌匾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显示器材,具体来说是采用微小发光元器件作光源的发光牌匾。
现有技术中利用微小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作光源的发光标牌结构复杂,组成构件多,厚度大。而且光源发出的光束通过导光板导向后,聚光效果较差,无反射光。有的采用打毛导光板表面的做法以增加反射光,但打毛的表面形成复盖层,使发光标牌发光亮度降低,影响视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简单、超薄、防水、防振、轻型、发光效果好、亮度高的发光标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上层的字符幕板(2),中层的导光板(1),底层的遮光层(5)以及嵌入导光板(1)一端中的发光二极管(9)及线路板(8)和设在导光板另一端侧边的反光板(4)。发光二极管的电源是由外置的稳压恒流电路板(7)提供。导光板(1)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处设有若干个向下凸起按一定规律分布的微小圆形突起体组成点阵聚光体,下表面外侧设有底层遮光层(5),上表面外侧设有字符幕板(2),与发光源相对的一端外侧设有反光板(4),籍以减少光损失,增加射出光尾部的亮度。字符幕板(2)上有透光孔构成的字符图形标记(3),用以透出导光板下表面的点阵聚光而表现出鲜明的视觉效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说的立体点阵聚光发光牌匾,现结合附图作如下说明:
图一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典型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二为图一中导光板下表面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三为图1A-A剖示图。
如图一、图二、图三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层的字符幕板(2),中层的导光板(1),底层的遮光层(5)以及嵌入导光板(1)一端中的发光二极管(9)及线路板(8)和设在导光板一端侧边的反光板(4)。发光二极管的电源是由外置的稳压恒流电路板(7)提供。发光二极管焊在线路板(8)上,并通过线路板上的印刷线路与外接导线和电路板(7)相连接。为防水防潮和抗振动由发光二极管(9)和线路板(8)组成的光源总体可在导光板1注塑成形时一次注塑封入,也可用树脂(10)密封在导光板(1)上。发光二极管可选用发出不同颜色光的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中的字符幕板(2)上有可透光孔构成的字符图形(3),如“AD”字样,用作发光标记。字符幕板(2)上除透光孔外其余为不透光层及深色层。用油墨、油漆或其它遮光材料制作。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导光板(1)上表面是光滑平整的表面,而下表面既不是光滑的表面而且也不与上表面平行。而是设计成带一定倾斜角度α的表面(见图二),使导光板(1)光源一端较厚而远离光源的一端较薄,以便设计在下表面上均匀密布的园形突起(6)构成的点状发光阵聚光和反射光线,下表面上的所有园形突起(6)的形状大小和高度都是一致的。
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的导光板,是采用高冲击强度、高透明度、防老化的有机材料制作,如ABS,HPS,PC,GPPS等塑料均可。字符幕板(2)及底层遮光层(5)均采用透明度高、容易与各种遮光材料如油墨、油漆亲合的材料如PE类塑料等。本实施例采用的发光源为发光二极管,也可采用其它微小型灯泡等发光源制作,其尺寸大小要满足本实用新型超薄的要求。位于导光板(1)另一端的反光板(4),可采用反光效果较好镀铝或烫锡材料甚至铝箔等轻、薄材料制作。位于导光板(1)下表面的微小园形突起(6)设计成园柱体形状,其最佳分布密度为每CM216-64粒,均匀分布。园柱体最佳直径为0.3~1.5mm之间,最佳高度0.3~1.5mm之间。同一块导光板(1)下表面上的园形突起点(6)的形状,大小,高度及分布密度必须保持一致。导光板下表面的最佳倾斜角度α为2°~8°以内。底层遮光层(5)与导光板(1)下表面的所有微小圆形突起顶部紧密粘合,字符幕板(2)、反光板(4)均与导光板(1)密切粘合,使整个发光牌匾形成一个密封的整体。本实施例最薄可控制在1cm以内。因此,本实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轻便超薄,防水抗振,发光效果好,亮度高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国维,未经刘国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94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