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两用炉无效
申请号: | 00241321.3 | 申请日: | 200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4260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04 |
发明(设计)人: | 梅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梅军 |
主分类号: | F23B1/00 | 分类号: | F23B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9001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两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家庭做饭、采暖的新型两用炉。它特别适用于农村中分散居住的农户以及城镇未实行集中供热区域使用。
在目前的现有技术中,一般将火炉的炉壁制成带夹层的结构,在夹层内注入循环水,用管子将夹层内被加热的水引出通入暖气片的两端,达到采暖的目的。由于仅靠内壁传热,换热面积较小,炉膛中燃烧产生的大量高温烟气毫无阻挡地通过烟道排掉,造成了热能的浪费。
本实用新开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效果显著、使用方便的家用火炉。
本新型两用炉主要包括外壁、内壁、烟囱、炉条、进水口、出水口和节能管。外壁是一个由薄钢板焊制成的中空体,内壁的形状和外壁相似,但尺寸比外壁小,外壁套焊在内壁外,形成了带夹层的炉体,夹层内注满了水。由内壁围成的空腔形成炉膛与烟囱之间为烟道,炉条安装在炉膛的底部。在外壁上焊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管子和暖气片的两端相联结。在炉膛和烟囱之间有一个由烟道扩大而形成的带夹层的节能箱,节能箱内排列着2-20根节能管。节能管的两端焊接在节能箱的内壁上。节能管和节能箱、炉体的夹层相通。
为了及时清除节能管和节能箱上的烟垢,可在节能箱内安装清垢板。清垢板用薄钢板制成,其外轮廓和节能箱的内壁相吻合,在其上和各节能相应的位置上钻有孔,各节能管都套在与其相应的孔内。清垢板上焊有拉杆,拉杆的另一端穿过内壁和外壁伸出炉外。
为了增加高温烟气在节能箱内的流程,在节能箱内可设置导流板,导流板用薄钢板制成,形状和节能箱横断面相同,只是高度比节能箱内壁高度小10-25cm的宽空隙,它的两侧及上端或下端焊在节能箱的内壁上,下端或上端留有10-25cm的宽空隙。也可将节能箱内的节能管换成1-5块节能板。节能板是带夹层的矩形板,它的两端焊在节能箱内的侧壁上,并和节能箱的夹层相通。节能板的上端或下端相间地焊在节能箱内壁的顶部或底部,另一端距节能箱的底部或顶部有3-25cm的间隙。
与上述节能板式节能箱相适应,在清垢板上与节能板相应的位置上开有凹槽,各节能板被套在与之相应的凹槽内。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将烟道扩大形成了节能箱,一方面增大了夹层内壁的面积,另一方面在节能箱内放置更多的节能管,这就从总体上增大了水和高温烟气的热交换面积;同时由于导流板的存在,增长了高温烟气在节能箱内的流程,使每根节能管都能和高温烟气充分接触。还有,家用火炉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其内壁和节能管表面会产生一层烟垢,烟垢的存在会大大降低金属的导热系数,从而显著地降低换热效果,而清垢板可在不解体火炉的情况下,方便地清除烟垢,以上著项技术措施,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同时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采用全剖方式;
图2是图1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节能箱内采用节能板的新型两用火炉的结构图。
在图1和图2中,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外壁1、内壁2、烟囱9、炉条3、拉杆12、节能管6、清垢板7、导流板8、进水口10、出水口11组成。外壁1是一个由钢板焊制成的中空的长方体。内壁2的形状与外壁1相似,尺寸比外壁1小。外壁1被套焊在内壁2外,形成了带夹层的炉体,夹层内注满了水。由内壁围成的空腔内为炉膛4,炉膛4与烟囱9之间为烟道5。炉条3安装在炉膛4的底部。在炉膛4和烟囱9之间有一个由烟道5扩大而形成的带夹层的节能箱13,节能箱13的夹层和炉体的夹层相通联。节能箱13的内壁和外壁分别与炉体的内壁2和外壁1连为一体。在节能箱13内排列着两排共8根节能管6,节能管6的两端被焊在内壁2上,节能管6和炉体夹层相通。在外壁1上焊有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用管子和暖气包两端相联结。冷水由进水口11流入夹层和节能管6,在那里进行热交换后变成热水由出水口11流出,经暖气包散热后又变成冷水流回,如此进行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梅军,未经梅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413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