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锯齿双螺旋水旱两用微耕机无效
申请号: | 00245183.2 | 申请日: | 200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4920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先权;钟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先权;钟晋 |
主分类号: | A01B33/04 | 分类号: | A01B33/04;A01B3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40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锯齿 双螺旋 水旱 两用 微耕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小型农用耕作机械。
背景技术: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双螺旋水机,是利用一对螺旋线相反,转向相反,旋切泥土,螺旋自走的同时完成耕作。在“中国专利信息网”中查询关键词为“水耕机”的专利技术。背景技术的传动部分采用了动力通过皮带一个齿轮箱,由齿轮箱的输出直接带动两个螺旋。齿轮箱较重,动力一般配4~6马力的柴油机,整机也较重,一般要两个人才能搬动,劳动强度大。背景技术的螺旋外缘较光滑,耕旱地干田时,切入泥土不易,往往要用手重压扶手,以保证耕作深度,劳动强度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设计一种农用耕作机械,水旱两用,一个人能较容易的搬动和操作,真正解决山区农民土地耕作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在背景技术双螺旋水耕机基础上对其传动部分作了改进,其共有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双螺旋、传动部分、扶手、动力之间的相对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保持一致,既扶手在双螺旋的后上方,传动部分在双螺旋的前面,动力在传动部分的上面;工作时都采用了一对转向相反且螺旋线相反的螺旋自走的同时旋切耕作泥土。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传动部分由皮带传动、齿轮箱、链条传动组成,动力通过皮带传递给齿轮箱的输入轴,在齿轮箱内经过齿轮变速后传递给固定在齿轮箱输出轴上的小链轮,再通过由小链轮、链条和两个大链轮组成的链条传动带动两个大链轮转动,两个大链轮分别置于链条内外两侧,使两个大链轮转向相反。两个大链轮分别与两个螺旋固定在一起。传动部分经改进变轻后,为了耕旱地、干田更轻松,对原螺旋部分也作了改进,其特征是在耕旱地、干田的螺旋边缘增设了锯齿。改变剧齿的角度可适用于不同的土质,可将剧齿的顶端设计成平顶,从而增加锯齿的耐磨性以延长锯齿螺旋的使用寿命。耕不同的土质时,要更换与之相适应的螺旋。
采用了链传动重量和成本均低于齿轮传动。本实用新型所用的齿轮箱内有两级齿轮变速,传动比较大,配套3~4马力的小型柴油机动力时,仍有足够的耕作力量。
本实用新型和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重量为背景技术的一半,一个人就能搬动。耕旱地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也大大降低,以适应山区农民的购买。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面看本实用新型实例的整机的视图。现对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例作如下说明:机架1是用来固定柴油机4、扶手3、齿轮箱6、螺旋2,护板10固定在扶手3上,皮带5把动力从柴油机4传递到齿轮箱6的输入轴上,在齿轮箱6内经过齿轮变速后传递给固定在齿轮箱6的输出轴上的小链轮11,再经过由小链轮11、两个大链轮8、链条9组成链条双面传动,使与两个大链轮8固定的螺旋2转向相反。铰链机构7是为了便于拆卸柴油机4和升降柴油机4。升降柴油机4有离合的作用。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锯齿螺旋实例图。图中箭头是锯齿螺旋的转动方向,每个圆圈内示意了一种锯齿,图中示意了六种不同形状和角度的锯齿。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大链轮的转动方向。柴油机4的动力通过皮带5传动传递给齿轮箱6,在齿轮箱6内经过两级齿轮变速后,传递给固定在齿轮箱6输出轴上的小链轮11,再经过由小链轮11、链条9、两个大链轮8组成的链条双面传动带动两个大链轮8转向相反。
图4是从侧面看本实用新型实例的整机的视图。现对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例作如下说明:机架1是用来固定柴油机4、扶手3、齿轮箱6、螺旋2,护板10固定在扶手3上,皮带5把动力从柴油机4传递到齿轮箱6的输入轴上,在齿轮箱6内经过齿轮变速后传递给固定在齿轮箱6的输出轴上的小链轮11,再经过由小链轮11、两个大链轮8、链条9组成链条传动,带动与两个大链轮8固定的螺旋2转动。铰链机构7是为了便于拆卸柴油机4和升降柴油机4。升降柴油机4有离合的作用。
以下用附图所示的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将本实用新型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内容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先权;钟晋,未经刘先权;钟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451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